2019年12月30日10:45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范佳来 点击: 次
12月25日,上海市文联、市作协、市译协共同发起设立的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项目(以下简称“翻译奖”)正式启动。
据介绍,此次设立的“翻译奖”,将对标国际最高水平,积极打造一个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高规格、高品质、高影响力的文学艺术翻译奖项,推动新时代上海文学、艺术翻译事业的发展。
作为中外文艺交流的“大码头”,上海从未缺少文艺名家和作品:上世纪二三四十年代的文坛主将鲁迅、茅盾、郑振铎、巴金等,都曾大力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在戏剧、电影、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李叔同、陈歌辛、郑正秋、徐悲鸿等人一边引进世界优秀文艺作品和理论著作,一边开展原创,不少优秀的作品被翻译到了海外,传播广远,成为佳话。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随着上海打响文化品牌的步履日益加紧,此次翻译奖的设立,一方面将提升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码头”的能级,推动上海国际文化翻译中心建设;另一方面,将助推上海原创文艺作品“源头”建设,着力推出更多“上海原创”,推进新时代的上海文艺创作更好地走向全国、拥抱世界。
文学:继承传统,促进翻译在新时代发展
“上海一直是外国文学艺术翻译的重镇,现在设立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就是为了传承和丰富傅雷、草婴等译坛巨擘开创的光荣传统,促进上海文学、艺术翻译事业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文系教授魏育青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通过公平、公开、公正地评选和表彰近年来优秀的文学、艺术译作,能让全国、全球的文艺精品更多地进入上海,也使新时代的沪上文艺创作更好地走向全国、拥抱世界。在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的相关工作中,上海翻译家协会要秉承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崇德尚艺,明道利器、守正创新;坚持“海纳百川”,译介国外优秀的文艺成果,增强“文化自信”。
“努力探索让上海文化、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守护文明成果,传递高尚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的跨文化交流,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这是魏育青的期待,也是上海翻译家们的集体愿景。
戏剧: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翻译是沟通的平台和桥梁
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眼中,翻译对于舞台艺术格外重要,它是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前沿进行对话的基础。“以前,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无数大家的戏剧作品正是因为翻译而走入中国,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戏剧的发展,甚至把话剧带到了中国。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外的舞台作品正被引进到中国演出,这首先就得进行翻译,而中国的舞台作品要想走出国门,翻译是必须进行的第一步。”
舞台剧的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它更需要专业的知识与储备,要与当代的观众发生链接,就更需要专业的打磨。将一台伦敦上演的莎士比亚戏剧搬到中国,中间可能要经历7至10个修改步骤,绝非仅仅将文字从英语译成中文,此中难度重重,曲折繁复不计其数。在喻荣军看来,上海要打造亚洲演艺之都,就更需要翻译来搭建沟通的平台和桥梁。上海领全国之先设立翻译奖,顺时而为,将对行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激励作用。
作为一名合格的舞台剧翻译,不仅要有专业的语言素养,更要熟悉舞台艺术,在相关人才紧缺的背景下,国内的舞台作品走出去仍然任重而道远,作为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既要有文化自信,更要有视野与眼光。“对于从国外引进作品,对照自己,不能妄自菲薄;对于要走出去的作品,更要了解别人,切忌狂妄自大。”
电影:让“好电影”走出国门,让“好翻译”深入外国友人的心
一百多年前,电影传入中国,让国人有机会不出国门就领略到世界各地的风情,在这一过程中,影视译制也应运而生。如果说电影是一门艺术,那么电影翻译就是一门“译术”。
上海电影译制厂翻译负责人夏恬告诉记者,对于这门“译术”,它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工作,更多的应该是对原作的一种诠释和一种二度创作。好的译制作品不仅是不同文化、思想沟通的桥梁,更是美的艺术作品在他国的一种延续。“中国有着值得世人瞩目的人文情怀,把我们的‘好故事’拍成电影,让我们的‘好电影’走出国门,让我们的‘好翻译’深入更多外国友人的心,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
在她看来,优秀的翻译不仅需要出众的业务能力,更需要一颗敬畏的心。例如,在将今年上映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译成英语版本时,有一句台词为:“我们毕业于北外西语系”,译者起初将“西语系”译为“西班牙语系”,但在审片时,有眼尖的观众指出,西班牙语系在1952年之后才成立,因此“西语系”应该译为“西方语言系”。类似的细节,不断考验着译者的自我素养,使他们面对翻译,时刻怀抱严谨和仔细的态度。
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的设立,正是给了众多翻译爱好者一次绝佳的实践机会和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以此为契机,可以吸引更多翻译爱好者加入进来,用影视译制的形式,让世界听到中国文艺创作者的声音。
评选范围:
首届“翻译奖”将于2020年正式运作,申报作品的出版或展演年限为2014年1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以后拟定为每3年举办一届。
“翻译奖”的评选和表彰对象为近年来专业水平上乘、社会影响广泛的优秀文学、艺术翻译作品。作品能有效地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思想文化交流与文艺事业、文化产业合作;能准确地移译原作的各种信息和文化符码,符合翻译伦理和艺术标准并有一定的创造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良好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在译入语读者群和译入语社会中的影响)。
作为地域性奖项,在评奖年限内的评奖作品及翻译者范围包括:将上海出版或上海原创的以及上海作者(暂限当前上海户籍或上海市居住证)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翻译为外文,并正式出版、进入当地市场或公开演出、上映、展出的翻译者;将国外文学、艺术作品翻译为中文,并在上海正式出版或在上海公开演出、上映、展出的翻译者;上海翻译工作者(暂限当前上海户籍或上海市居住证)翻译中、外文的文学、艺术作品,正式出版并进入当地市场或公开演出、上映、展出的。
奖项设置:
“翻译奖”受益人为翻译者,评奖只在申报时在世的翻译者的作品中进行。
1.文学翻译奖:
中译外(首届仅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5部作品及翻译者(或以下);
外译中(首届仅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5部作品及翻译者(或以下)。
2.表演艺术翻译奖(舞台表演、影视表演)
中译外(首届仅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中国周边其他国家主要语种):5部作品及翻译者(或以下);
外译中(首届仅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中国周边其他国家主要语种):5部作品及翻译者(或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