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会员辞典

徐芳:徐中玉人生健行者

2019年06月25日19:00 来源:解放日报 关联作家:徐中玉 点击:

   

无用之用,最终有用 ——为学


    1934年,19岁的徐中玉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

  

    彼时的山大,校长杨振声,中文系主任闻一多,外语系主任梁实秋,人才济济,大师云集。梁实秋先生著有《酒中八仙》,记述当时一干旧友的风雅逸事。

  

    徐中玉与叶石荪先生最为亲近,越近晚年,提及叶石荪先生的次数就越多。

  

    后来出了名的“徐中玉的卡片”,正是受了叶先生的影响——他从大学三年级就开始做卡片,那是上叶先生的课,在他的直接指导下,被训练出来的“习惯”。

  

    两张纸黏在一起,一张卡片上能写两三百字,然后按问题分门别类,放在抽屉里。做卡片的好处是什么呢?徐先生解释:“首先,抄写过程是记忆过程,做过卡片后印象很深;其次,卡片分类过程是思维整理过程,这就训练了思维,对做学问大有好处。”“材料丰富,写出来的文章有大量的实例引证,才能有说服力,没有资料积累写不出有价值的文章来,言出无据就信口开河,是经不住历史检验的。”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为师


    华师大中文系教授方智范,在多年后,仍“怯怯”地回忆自己跨入华东师大的大门时的情形:

  

  “那是1978年的7月,天气炎热,我们几个获得研究生复试资格的‘老’考生,在系办公室的老平房里,接受面试。

  

    面前坐着一排古典文学专业的老师,中间一位,主持这场面试的,就是我从学生时代已闻大名的徐中玉先生。考试采取抽签的办法,我抽到一道关于元人散曲的题目,因为没有读过这支曲,先自胆怯了几分;先生连连发问,我心中一慌,更加语无伦次,额头汗珠淋漓,拼命挥动手中的折扇,却毫无用处。我只得回答‘没读过’,先生一笑,就此放过了我。后来我被录取了,但从此在系里见到先生那挺拔威严——当然是‘威而不猛’——的身影,头脑中就会映出面试时的尴尬一幕,顿时生出几分畏惧心来。”

  

    许多学生,亦对徐中玉先生有相似的印象——如古人所谓“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形容,那是对君子的一种礼敬。

  

    南帆眼中的先生,“视野开阔,学识渊博”。至于盼望已久的“名课堂”是这样子的:“油漆剥落的地板,几架子书,一张不大的老式书桌,一摞一摞的学术杂志,徐先生的书房一直如此简朴。几个研究生坐在沙发上,每人捧一杯热茶,上课就开始了。徐先生的课多半是引导我们围绕某一部著作,进行充分的讨论,见仁见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甚至互相争辩。徐先生从来不限制学生的思想。”

  

    在那时的校园里,很多同学看见,徐先生拎一个包,一路带风疾行,犹如神行太保。在教授殷国明看来,那几乎等同于“一路小跑”:“这是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徐先生瘦高嶙峋,行步如飞,再加上那独特的走路姿态,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忘记,他有如此的身姿精神。”


以文化人,发古启今  ——为教


    做一个为学生敬重的教师不易,做一个在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学者更难。而徐先生能从教育的本质看待各种人和事,并且直道而行,执著追求,置毁誉于度外。

  

   《大学语文》现在已是一门尽人皆知的大学本专科的公共基础课,解放前曾名为“大一国文”,新中国成立后被取消,从此整整中断了三十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任华东师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文系主任的徐中玉先生和南京大学匡亚明校长联合发起倡议,于上海召开了全国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研讨会,把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推向全国。

  

    曾经,他痛心疾首地呼吁:没有这个课程,导致了大学生失去了解我国自身文化的机会。而在先生心中,“以文化人,发古启今——此为人文”,他力图以这一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熏陶滋润,提高对国家、社会的热爱与责任感,成为有思想、有热情,求真务实的人才。

  

    于是,他为教材定下的宗旨是:一、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二、看到人和人格的力量。三、有助于突破思维定势,获得启发,利于创新。四、优秀文学作品的精彩描写提供了美感、愉悦和享受,既能陶情养性,也能提高鉴赏力和写作水平。

  

    为此,《大学语文》 教材打破了按文体编写的惯常体例,改为提炼若干人文专题进行编排,所选又多为中外文质兼美的文学名篇,突出人文教育这根主线,更有时代特点。

  

    30余年后,面对“军功章”——《大学语文》目前已经修订了十版,至今起码发行了3000多万册,受益人群更是无可计数,更无可计对嘉惠后学的影响……徐先生在给友人的信里依然清醒、谦逊:“很多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将大学语文的学科发展不断完善起来……到现在不能说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方法已经很合理了。老实说,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教学的方法上,毛病还是很多。”

  

    早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教材的《大学语文》,修订却可能在永远未完成的状态。只因先生反复强调,“兹事体大,责任很重”。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为人


    2013年11月7日下午,徐中玉先生在阳光明媚的书房里,迎来了当年他的关门弟子(86级硕士研究生)张建永、李裴、吴炫、朱桦、谭运长。百岁的徐先生,又给他们上了一堂意义独特的课。

  

    五杆烟枪如同当年一样吞云驾雾起来,徐先生还频频给他们散烟。那是“红双喜”吧?对于先生来说,烟就是烟,无所谓牌子名头,就像穿衣吃饭,能普通则普通,“穿暖了,吃饱了,除此不做要求”。

  

    他在生活上的节俭,与在工作上的勤奋与不懈努力,恰成鲜明的对比,也与他对待他人与社会的慷慨大度,恰成鲜明对比——那之前,他刚刚捐给了母校五万本个人藏书,以及差不多是一辈子积蓄的100万元,成立了中玉教育基金,以资助贫困学生继续学业。

   

    先生曾多次提起过,他出身清贫的中医家庭,以两个姐姐的辍学,给袜厂摇洋袜,才得以勉强上了师范学校,其间还去做了两年小学老师,才结存了上大学的费用。他叹及:师范科正是穷人子弟接受教育的“方便之门”。即便百岁高龄,他仍不忘为后来者把这“门”再尽力推开一点。

  

    中学、大学皆为先后同学,在华东师大中文系又共事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友钱谷融先生,每每提起徐先生,从来都是赞不绝口:“教书育人”、“道德文章”!

  

    动荡岁月中,那其实是一种九死而不悔的人生表态——不遮掩,不迂回,不屈就,那也不仅只是语言的风格,更构成了一种人生姿态与精神风骨。

  

    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徐先生便是一个人生的健行者。因为这意味着要能够超越自我的苦难,拥有一种坚定、坚毅和坚强的情怀。

  

   其实,这正是先生口耳相传的“长寿秘诀”,但在所有“取经者”看来,这不也正是先生的“人格魅力”之所在吗?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