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副刊:传承文化 见证历史

2019年04月23日17:06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从左至右为曹可凡、严建平、李辉、伍斌、黄德海

9月8日下午,思南读书会邀请到了资深副刊编辑李辉、严建平、伍斌,青年评论家黄德海,与四位应邀嘉宾曹景行、阎小娴、陆灏、张新颖一起,从报纸副刊的发展说开去,在历史中观察、在文学中沉淀。本期读书会由曹可凡担任主持。

汇编副刊:让副刊成为时光的容器

谈及决定对报纸副刊进行汇编的缘起,作为副刊文丛主编的李辉表示,这三十多年来担任副刊编辑的经历,使得自己对副刊有着一种深厚的感情。李辉说:“做一套副刊文丛非常重要,现在读者到图书馆很难找到一百年前的报纸,因为报纸很难翻。只有做成一套结集,读者才会愿意看它,确实副刊也体现了报纸的辉煌,也是文学的辉煌。”细数鲁迅、巴金、冰心、萧红等文学大家在副刊上连载完成的重要作品,称副刊为半部文学史是名副其实的。

李辉

同样也从事副刊编辑工作三十余载的严建平对汇编副刊也投入了自己巨大的热忱。上海三家报纸的副刊——《文汇报》“笔会”、《解放日报》“朝花”和《新民晚报》“夜光杯”都是影响力较大、历史也较为悠久的。因此严建平希望副刊文丛中一定要有上海的作品,并以“本命年”为主题做了汇编。

严建平

伍斌回顾自己对“朝花”文库的整理的过程,认为要能够通过文字保存对上海这座城市变化沧桑的记录,兼顾不同年代及不同方面的城市侧写。他说:“我觉得副刊,包括这本集子成为了一个容器。它含纳的是文学,是副刊的一些断面,是时间,也是人心。”

伍斌

黄德海给出了自己对副刊功能的独特理解,他提出,报纸的正刊与副刊构成了历史的完整情节,可以看作是经与传。如果说正刊是对历史和生活冷静的描述,那么副刊则从更温情亲近的角度留下对历史的注解。

黄德海

编报趣事:编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台下的应邀嘉宾陆灏发觉现在的编报风气已经与过去大不一样了,他回忆起自己曾与各位老先生喝茶漫谈的日子颇为感叹。他观察现在的年轻编辑多以电话和邮件同作者联系,几乎不曾见面,这就会导致缺乏情感的交流。

陆灏

李辉也提及了自己与一些老前辈的交往,双方都予以彼此充分的信任和关切。他说:“我们做副刊编辑的要诚信待人,要做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所以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编副刊,我觉得特别美好。”严建平对编者与作者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颇为重视,在这种情谊联结下更能够产生好的作品。

张新颖则以三四十年代重要编辑与作者的更替发展为例,提出副刊的变动会带来新的文学力量,使之发展运动。

张新颖

曹景行提出副刊阅读和写作实际上都是碎片化的,作者随性地、片段式地连载,内容多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情,读之令人感到亲切。他以香港副刊业为例,说道:“要了解香港不是看新闻,是看副刊。香港社会的每个动态都会在副刊里面有所体现。”

曹景行

在交谈中,各位嘉宾和大家分享了梅兰芳、金庸、孙伏园等名家与副刊之间的轶事。编者、作者和读者的有机互动共同建构起了以副刊为中心,以生活为立足点,以人际情感为纽带的良好创作环境。

曹可凡

副刊的未来:数字媒体时代下的发展

纸媒的日渐式微是互联网发展下的必然趋势,这种情况下报纸副刊该何去何从?黄德海提到,很多前辈和编辑给予了新生写作者极大的激励和帮助,无论媒体如何变化,这种传承都会是一直存在的精神支柱。

现场读者

严建平则提出传统媒体缺乏与读者的互动,要努力弥补这个短板。他以“夜光杯”的做法为例,提出开展线上线下的读书活动,让作者与读者面对面交流;通过新媒体将副刊文章进行推广等。他强调要做“副刊+”,而不是“互联网+”,坚持以我为主,这样副刊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李辉表示不占优势的纸媒现状亦是其汇编副刊文丛的原因之一,也正因此他不断打通全世界副刊的联系,扩大文丛的广度。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推动副刊成为报纸新的支撑点。

嘉宾们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260

现场:王若虚

撰稿:马金戈

摄影:迟 惠

编辑:黄诗雨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69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