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于无声处》40年后再次上演

2018年11月01日16:16 来源:上海观察 作者:施晨露 点击:

《于无声处》演出结束,一束追光照亮舞台上的客厅钢琴,《红梅赞》音乐响起。观众席响起零落而迟疑的掌声,大家意犹未尽,“这么快就结束了?”直到场灯亮起,主创们并肩走上舞台,观众像突然醒来,用力鼓掌。

一台热门演出结束,普通观众往往迅速撤退去赶车,忠实观众涌到前排疯狂拍照。《于无声处》是特别的,全场观众举着手机静静等待,既不退场,也不向前。青年人在重读节目册,中老年人在交头接耳。有人摘下眼镜,抽纸擤鼻子,观演时轻轻的抽泣声不知不觉中终止。最后一排,有人收起望远镜。

导演苏乐慈介绍藏在观众席的“嘉宾”——40年前《于无声处》欧阳平扮演者张孝中,舞美设计周本义。掌声更热烈了,大家左顾四盼找人,许久才发现他们没有坐在正对舞台的黄金位,而是散落在走道旁的座位。老艺术家羞涩地笑,站起挥挥手而后迅速坐下。

编剧宗福先代表剧组发言,“《于无声处》40年了,还有人愿意演、愿意看,是件非常幸福的事。”2008年《于无声处》在上海各大学巡演,他惊讶于大学生们不但看懂了,而且感动了,“每个人都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从哪里走来,中国不是像你们看到的一直这样。只有以过去、以历史作为坐标,才知道什么方向是向前的,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永远前进在改革开放大道上。”掌声再次响起,坚定而持久。

这是《于无声处》走过的第40年。今年剧组特地把85岁高龄的舞美设计、周本义教授请回来,同样的情节、同样的舞台,周本义加入写意象征,“整个舞台压抑的黑白灰基调下,窗外透进一抹绿,传递着无法阻挡的希望。”上海话剧经典之作《于无声处》10月27日、28日亮相美琪大戏院,参演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于无声处》讲述青年欧阳平察觉到“四人帮”反对人民悼念、缅怀周总理,于是开始收集、整理、印刷并散发纪念周总理的诗篇,名为《扬眉剑出鞘》,诗集很快散播开来,“四人帮”下令追查诗集的作者。欧阳平的母亲梅林,战争年代曾冒着生命危险救过上海某进出口公司革委会主任何是非的性命,而欧阳平正是与何是非的女儿何芸相爱。但何是非投靠了“四人帮”,将女儿作为活礼物许配给上海民兵组织领导成员唐有才。一天,欧阳平热情洋溢地向何是非讲述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宏伟场面,并将自己编辑的诗集《扬眉剑出鞘》送给他。何是非这才知道,原来欧阳平就是全国通缉捉拿的现行反革命分子、《扬眉剑出鞘》一书的作者,他马上打电话给唐有才,让他派人逮捕欧阳平。最后,何是非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此次上演的《于无声处》遵循著名编剧宗福先当年创作,并由40年前的导演、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苏乐慈再度执导。1978年10月,《于无声处》在上海工人文化宫第一次正式演出,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被2700多个剧团搬演,成为“新时期话剧发轫之作”。1978年12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前身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上海青年话剧团相继演出该剧。2008年,时任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人李胜英决定重排这部在30年前曾给中国带来新鲜空气的剧作,与导演苏乐慈不谋而合。一晃又是10年,2018年,《于无声处》再度上演,对于主创人员来说,不论内容还是表演方式上都是全新挑战。昨晚《于无声处》集结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许承先、徐幸、周小倩、韩秀一等老中青三代优秀演员。制作人张婳婳表示,导演苏乐慈和老演员们反复给年轻演员说戏,剖析故事背景与人文精神,令全剧组沉浸于时光倒流40年的氛围中,感受良知与勇气的力量。

一直以来,《于无声处》为何出自上海,也是文艺界热议话题。对此,编剧宗福先有自己的答案:“《于无声处》不是我一个人的、也不仅仅是我们剧组的,它是上海人对思想解放运动的一次表态。” 在他看来,历史上有两部《于无声处》,一部是工人文化宫上演的挺好看的小戏,还有一部是走向全国的《于无声处》。 “第二个《于无声处》,不属于我个人,而属于那个光荣的1978年,属于改革开放的大潮,属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是一人之功、一人之力能够做到的,而是顺应历史大潮被推上去的。我为自己亲身经历了中国那样的重要历史转折期,感到自豪。”宗福先说,“我想,我完全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没有1978年的思想解放运动,不可能有《于无声处》,也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如果说1978年《于无声处》的演出是轰动的,那么几十年后的《于无声处》的演出是火热的。宗福先表示,导演苏乐慈功莫大焉。 “我剧本没有改——原来倒是想改的,但是王安忆说:你的这个剧本是历史,历史是不能随便改动的。于是作罢。但是导演还是率领剧组全体成员,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于30年前的《于无声处》。30年前的演出是把匕首,是一个向外‘呐喊’的戏,强调的是这个戏的政治战斗力,为了达到为‘四五事件’平反的目的;30年后的演出是把解剖刀,是一个向内‘深挖’的戏,强调的是这个戏的心灵震撼力。”

张婳婳表示,《于无声处》戏剧架构完整而严谨,情节性强,年轻观众看戏,不会觉得沉闷或生疏,剧中强调“实事求是”原则,更是值得大家时时警醒,永远不会过时。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62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