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4日16:53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次
从左至右为章德宁、胡小远、程德培、程绍国
4月14 日下午,作家胡小远带着他的新书《玻璃塔》来到第236期思南读书会,和评论家程德培、出版人章德宁、岳建一以及作家程绍国展开对谈,讨论《玻璃塔》的语言和结构之美。
遥对的双塔
《玻璃塔》这部小说胡小远前前后后写了十七年,而且据程德培介绍,期间有一次重大的转变。首次成稿后,胡小远将小说拿给李敬泽看,李敬泽认为家族史的写作倾向太重,建议胡小远以小说中的案件为线索,于是胡小远“推倒重来”,改变了小说的结构,形成了读者现在见到的小说面貌。
小说的发展线索也可以说是两座塔的遥对,一座是瓶子堆积的塔,一座是玻璃墙幕的高楼大厦。《玻璃塔》用这种创新的方式,重新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胡小远
程绍国表示,阅读小说《玻璃塔》对读者来说是一个考验,而一旦读完了,会给人一种“杂花生树”的感觉,而且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程绍国提到,胡小远经常把“立场”挂在嘴边,在评判事物和写作中都体现着这种“立场论”,胡小远对自己的写作要求很高因而能够用十七年时间打造这部小说。
程绍国
章德宁系统总结了《玻璃塔》这部书的“奇”。小说语言非常奇异,各种语言掺杂其间,造就了具有色彩感、画面感和乐感的语言。小说的结构也非常奇异,由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组成。
表现形式也很奇异,既有先锋小说的表现方式,有象征、隐喻;又有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对于细节的描摹非常精准、细腻。在章德宁看来,《玻璃塔》是胡小远不满足于现有秩序、不满足于既有的写作方式,而进行的一种挑战,这部小说是创新的,是开放的。
章德宁
胡小远坦言《玻璃塔》写得“三心二意”,他想写有意思的事物,想写得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但这是很难的,其实自己对这样的写作是毫无把握的;而恰恰是这种毫无把握,可以有时让胡小远心气比较高,从而努力写出那种不同的东西。
现场读者
写作是寻找和逃避
胡小远说,“《玻璃塔》是在寻找和逃避当中写出来的。”胡小远的人生经历和宁波、温州以及上海等地都有关联,这就产生某种游离的感觉,这种“找不到自己是什么地方的人”的“无根”的感觉和《玻璃塔》的写作有很大关系。
《玻璃塔》的地域空间是不确定的,有上海,也有温州。日程的经历和写作的关联是十分密切的,所以《玻璃塔》的语言和结构虽然很特别,但它是从现实中来的。
读者提问
程德培认为《玻璃塔》是一部结构主义长篇,就像是“找了一个篮子把一些看似没有什么关系的东西都装在了篮子里,让篮子里的东西互相之间产生联系”。
程德培提及,在给《玻璃塔》写评论文章时,发现文章写至末尾自己竟然还没有论及小说中的人物,这固然是因为小说的语言和结构太精彩,以至于把重点放在这上面;而更重要的原因是,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背对着或者侧对着我们的,很少有正面向我们走来”。
程德培
岳建一进一步提到,仔细阅读小说会发现,胡小远很少使用“的、地、得”,但这并不影响其语言的形象性和丰富性;胡小远把古汉语、方言土语、现代汉语和网络语等语言形式包容和组合起来,最后形成的状态又是干净透明而丰富的。
岳建一
岳建一总结说,“这是把一些语言甚至像玻璃一样打碎,又重新组合,成了玻璃塔,但是这个玻璃它又有非常丰富的多能的反光。这就是语言的张力”。
嘉宾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236
现场:李伟长
撰稿:王 凯
摄影:迟 惠
编辑:黄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