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4月24日17:15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次
从左至右为顾文豪、张大春、王荣、骆新
中华文化的当代传承成为时下热议话题,如何让孩子们在朗诗诵词中陶冶性情,启迪灵性?家庭教育和基础教育如何甄合,伴孩子们自由、得益地成长?1月13日,《诗书中华》人气选手、沪上青年语文高级教师王荣携其新书《老师的一半是妈妈》与台湾作家张大春、电视主持人骆新共同做客第223期思南读书会,文化评论人顾文豪担任主持,共同探讨诗歌观照下教学相长与亲子互动的“雅事”。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有“乐学”的论调:“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王荣在18年的教学生涯中切身体会到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借由教育女儿的契机,王荣写下《老师的一半是妈妈》,为自己的两个身份——为人师亦为人母做一个圆融的归纳。她谈到, “激活她(女儿)对诗歌的激情,我只是做了一个兴趣的引导者。”对于阅历尚浅的孩子们来说,古诗词无疑是遥远而抽象的,如何克服孩子们的畏难情绪,引导他们主动求知?王荣试图去贴近孩子们的内心和兴趣点所在,秉持“兴趣导向”法,变换形式勾连他们的想象,因材施教,如:为古诗词谱曲“唱诗词”,为古文编剧“演古人”,画“脑图”等等。
王荣
顾文豪在阅读王荣的书时,有一种“润物细无声”之感,没有刻意强调,却引人深思。 “她关乎教育的所思所感其实是无心插柳,完全从妈妈的角度出发,却形成一种互文。”老师与妈妈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全的角色融合,王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涵养,融入生活,从而将其日常化、生活化。
讲到“教育在生活”,骆新家里是“家无完壁”,墙壁被女儿画得一塌糊涂,但正是这种“应允”让孩子能安全地发挥自己的才华。如今很多家长囿于人为的规矩,常以一种强权的姿态“扼杀”小孩的天性,骆新认为这是控制欲作祟,对孩子是严格还是控制容易含混,对此,张大春认为对孩子严格是秩序意识的培养,而控制是自私的伪饰。
张大春
“慢”下来,用心体验
在一个讲求“效率”的社会,碎片化的信息让我们不知不觉养成了“速食”的习惯,而诗词需要我们慢下来用心去体会、反复咀嚼。 “一分钟带你看完大唐”、“十分钟让你了解鲁迅”的文化速食氛围甚嚣尘上,骆新认为这是对文化的过度消费和愚昧阐释,每个人都须用自己的生命慢慢体会活着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我们只能在慢慢的快乐和煎熬中活到死,永远绕不过去的就是慢字。”
骆新
同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件“急不得,急不来”的事。顾文豪讲到张大春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之一就是对两件事的热衷与坚持,其一是写字,其二是教孩子写字。这是日复一日的功夫,年复一年的耐力,从第一步蘸墨的浓淡多寡到下笔的轻重缓急,力度的拿捏,笔下的领悟:“写字没有技巧,唯有勤修苦练”,唯有“慢”下来,才能沉下心。
顾文豪
今天家长们都卯足了劲让孩子们往前冲,不敢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各种“速成班”、“强化班”让人眼花缭乱。王荣作为基础教育的老师,对此深有体会,她尝试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给孩子们最大限度的自由,用心挖掘孩子们的诉求,为他们争取更多的自主空间,从“你应该”变成“我需要”的内驱力亦是慢慢用心“熬”出来的。
诗词是关乎情感的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个真正的师者是懂得体贴与共情的,张大春认为,孩子生命和情感的启蒙教育和起点引导十分重要,他提出“特立合群”的期待——“一方面保持特立独行的情怀,另一方面又能和其他人和睦相处。”他动情地回忆与孩子相处的点滴,儿子常一语击中他柔软的内心,“一笔一字只关情,教许无情,莫有名。”便是为儿子怜惜宠物无名而亡所作。在孩子的情感教育中,这种初萌之心,对世界美与善的体悟是诗化的,所谓“思无邪”,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亦是我们的老师。
现场读者
回到书名“老师的一半是妈妈”,作为书名的建议者,张大春想要传达的是一种宽厚、慈爱和承载的隐喻和情结:“大地之母,并不是大地的母亲,大地本身就是母亲。”母亲即代表着一个环境,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她是孩子最大的供给者,母爱本身就包含奉献的指涉,而教学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付出得到回应,接受者又将此传递下去,这与师者的初衷相契合,张大春认为这是一种美学。
中国的师道讲求超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骆新认为孩子成长的过程亦是一个攀登“父母”这座高山的过程,爬到顶峰就会超越,老师也好,父母也罢,这种甘隐其后的支撑包含了深厚无言的“师者仁心”,是情感教育最好的诠释。
嘉宾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223
现场:王若虚
撰稿:巫小妤
摄影:迟 惠
编辑:黄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