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20日10:27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玮 点击: 次
这个世界读书日,距“思南文学之家”仅百米之距,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与上海永业集团联袂打造的思南书局即将亮相。这是历经4年的发展,思南书香生态的一次升级,思南文化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拓展。
回溯思南文化史,随着往事不断重现、观点次第展开、内涵与外延逐渐扩展,最后被凸显的是“意义”。被喻为城市文化名片的思南发展样本,它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折射出上海这座城市怎样的文化生态?
生长的脉络
周六午后1点,84岁高龄的翻译家马振骋独自出门了,搭乘两辆公交车,前往复兴中路505号。
这个时间、这种方式、这一目的地,4年来他重复了很多次。重复的尽头,是斑斓与丰富——每周六下午在这里举办的思南读书会。
迄今为止举办的237期思南读书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与学者、济济一堂的老少读者和熠熠生辉的文学主题,在这座历史建筑里不断相逢、彼此激扬,生长出一段静谧而生机勃勃的思南文学史。
上海作协专职副主席、思南读书会总策划孙甘露知道,真正的思南文学史远比读者所看到的要久远和有故事。
2014年2月15日,作家王安忆和孙颙以“孙颙的小说,让过去告诉未来”为主题,开启了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共同举办的思南读书会,开启了这座城市对于阅读和文学持久的告白与聆听。读书会创办的那个晴朗冬日,至今犹在孙甘露眼前,“而时间更往前,则是不经意间的无数细微的小事,使今日备受关注的这一切逐渐呈现出来……”
思南读书会的生长,根植于上海书展。
孙甘露曾这样提纲挈领它生长的脉络:上海世博会次年,2011年上海书展开始与各出版社合作,邀请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家、学者出席上海书展新设的国际文学周活动。两年之后的2013年,基于完善国际文学周活动现场效果的考虑,经负责思南公馆项目的上海永业集团领导钱军等人的安排,将文学周活动频次最密的作家对话放在了思南公馆举办。这是国有企业支持社会公共 的有益尝试。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及思南公馆为活动专门设立了“思南文学之家”,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的著名作家莫言欣然应允为“思南文学之家”题写了牌匾。自此,思南公馆便与书籍、作家、读者、出版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后主办各方决定,自2014年新春伊始每周六下午在思南文学之家举办思南读书会,把每年上海书展带来的阅读热情延续下去。
文学的思南气质
脉络如此清晰可见,而支撑起它的那些鲜为人知的思考与决策、努力与付出,种种细节都已隐入时光里,唯有相关人士不约而同地对文化意识与担当的提及,如同一种无形的力量,时时可感。毫无疑问,这是比读书会本身更为壮阔的城市文化风景。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期望思南读书会作为一种尝试,“为有追求的爱书人提供服务,为‘深阅读’营造氛围。中国每年新出版的图书多达20多万种,通过思南读书会这个平台,尽量把有价值的书推荐给读者,也帮助爱书人深读、精读,更好地思考和领会书中精华。”
尝试是怎么进行的?
“刚开始我们做读书会,也是初生牛犊,决定一周一次。做了才知道,这个工作量真是吓死人。除了过年,每周都做,有的时候甚至一周两三场,就这样做了4年。做这件事的人都是兼职,其中李伟长、王若虚是坚守时间最长的。”想想,孙甘露难免“后怕”。
“周一想下周选题,周二准备材料,周三与嘉宾联络确定细节,周四发活动预告,周五制作背景板……刚开始做读书会的时候,压力很大。到今天,我们已经坚持了4年,也经历了很多变化。比如,刚开始我们说‘每个星期要办一次啊’,现在我们说‘一年怎么才52周啊’。因为,随着思南读书会品牌的日益成熟,越来越多的作家、学者愿意来到这个平台,与上海读者面对面交流。”坚守最长的策划者之一、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李伟长,感受到的是变化。
不变的是,从一开始就定下的基调——“不单图热闹”。
读书,从来不是喧嚣的事。主办者很清楚:“如果仅仅为了积攒人气,多做一些有明星效应的爆款轻内容即可。但是,提供有品质的内容,才是思南读书会的追求。”一次次,来自不同领域的策划者提前策划主题,邀请嘉宾,制定海报,发布读书会的信息,将文学闪烁的火花与流程的细致入微进行严密的配套,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优秀的读书活动所应具备的品质。
思南书集是思南读书会的同行者。举办读书会的那个下午,上图公司、作家书店、外文书店等多家实体书店,联手推出思南书集流动书摊,4年风雨无阻,为读者带来国内最新社科艺术类图书和外版小说、作家签名本,以及文房雅玩和具收藏价值的民国版期刊等。
两者相映成趣,共同塑造着文学的思南气质。为此,主办方始终坚持以下三点:坚持专业性,思南书集的图书以文学为主,兼顾社科等种类,都需经过反复精挑细选,以保证其专业性;坚持打作家牌,读书会主推文学名家名作,兼顾其他艺术名家,策划团队对嘉宾的邀请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坚持国际化,定期邀请外国作家与中国作家对谈,重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趣味和价值的认同
这是一种注定不凡的思南气质。有人说,莫言题写的“思南文学之家”牌匾,使得在这里定期举办的思南读书会拥有了不凡的出身。
这是一种如此朴素的思南气质。过去4年来的周六,文学之家里摆好简单的桌椅,敞开大门,静候所有喜爱阅读、喜爱文学的人们。所有活动中,没有一位受邀的嘉宾提钱,没有一位参加的读者提钱。而主办者寄寓朴素之中的深意是——回到阅读的初心,为书找到读者,为读者找到书。
这是一种十分宝贵的思南气质。媒体曾接连报道说,“零门槛”的读书会开办至今,场场爆满。例如,第一期思南读书会开始前1小时,被嘉宾的大名与读书会主题吸引而来的读者就排起了长队。读者太多,位子不够,大家或席地而坐或干脆站着。在这里,一本本书的作者与读者跨越书本和距离的阻隔,成为有温度与呼吸的相遇。学者陈思和评价说:“作家和读者像朋友一样聊天,这种自由即兴的交流最是宝贵。”
但归根结底,文学的思南气质来自于文学趣味和价值的认同。
于是,志同道合者近悦远来。
奈保尔、莫言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龚古尔文学奖得主蕾拉·斯利马尼、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等海外作家,李欧梵、刘恒、格非、金宇澄、贾平凹、毕飞宇、陈尚君、汪涌豪等华语作家和学者,络绎走进思南读书会。4年来,237期读书会,650多位嘉宾共同书写着“在思南阅读世界”的文学图景。
而这幅属于上海的文学图景,又乘着记忆与文字漂洋过海,成为世界视野下的文化风景。奈保尔在上海度过了82岁生日,读书会策划的“诗歌之夜”里上千读者的热烈,令他又惊又喜,难以忘怀。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将自己在这里的经历,写进了长篇小说《骨钟》,“我们从来没想过任何文学作家拥有如此规模的热情粉丝。”
沉默又值得期待
是思南读书会的读者,成就了这番作家们“从来没想过”的规模。
那么,成就思南读书会读者的又是什么?
是,像马振骋一样多年不辍的脚步。走向一次次主题不一的读书会,走进一个个鲜亮迷人的文学场景。
最初,许树建只是偶然路过。2014年3月的一个周六,他经过思南文学之家。外面下着雨,屋里亮着灯,他推门而入,“撞进”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诗集朗诵会。他听不太懂,但被吸引住了。那一年,他总共参加了34场思南读书会。2015年初的思南读书会一周年特别活动,评选出2014年度5位思南读书会年度读者和1位年度荣誉读者。许树建正是年度荣誉读者。
他是“老三届”,没念过大学。“思南读书会成为我每周必修的文学课程,我的收获比上一次大学还要大,因为老师都是上海一流、中国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
也是,像许树建一样对文化和自我身份的找寻。每个周六,许多老读者如老友一样相聚在这里,因为阅读,他们拥有了一种连接世界的别样方式。
每每从莘庄出发奔赴这个周六之约的岑玥,是2014年年度读者之一。她看重的是,“与作家面对面直接交流,是种不一样的感觉”。老舍之子舒乙当嘉宾的那场读书会结束后,她意外地在对面的咖啡馆里,又遇见了刚刚在台上的嘉宾。这种巧遇如同阅读与生活的美妙碰撞,不身在那个文学场域是无法经历的。
马振骋既是2015年度荣誉读者,也上台当过嘉宾和读者侃侃而谈蒙田。这番独特经历,使得这位老翻译家成了思南读书会读者群里的标志性人物。“一个人的阅读量是有限的,哪怕他从事文学行当,读的书相对书的海洋来说还是很少的。所以,我觉得读书会的形式很好,在这里都是有相同兴趣的人,人与人的交往亲切而美好。”
更是,像那些志趣相同者一样对思南文化品牌的守护。他们不仅是忠实的聆听者,也是重要的参与者。有人摄影,有人速录,有人评论,读者分工合作,自发地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一期期读书会内容; 他们建立了一个微信群“思南一家人”,分享思南读书会的精彩、探讨文学话题。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默默书写着属于读者的那一部分思南文学史。
而这可能是思南文学生长史中最沉默又值得期待的部分。“作家、图书和读者是思南读书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说我们的团队努力汇拢优质资源,保证了思南读书会的品质,那么,读者的厚爱和支持则让这份品质有了温度。”李伟长甚至十分乐观地展望说,文学名家成就了思南读书会,读书会反哺了大批读者,而未来的文学名家就在他们中间,这是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
逆水行舟的况味
“通过各种媒介方式,读书会把和城市有关的象征素材,如建筑、地点、历史、文化、记忆都融合在一起,我把这样的读书会称为‘身体在场的城市文化仪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孙玮曾以思南读书会为个案探讨今天公共阅读的具体实践。
不过,思南读书会的发展,要比“身体在场的城市文化仪式”更为多元和立体。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向度,就是由“身体在场”向纸上延伸。尽管,这颇有一点逆水行舟的况味。
2017年2月25日,思南读书会和思南书集举办3周年之际,大型综合性双月文学选刊《思南文学选刊》面世。在新媒体崛起的时代背景下,这样一份纸质纯文学刊物的创办,代表了主办方显然的雄心:“这是新媒体文化环境中,强势回归文学初心,探索社会化办刊思路的一次新尝试。同时,为思南文化品牌注入新的活力,为更深入地推动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学和阅读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份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文学选刊,关注中文世界的文学创作、翻译和研究,填补了上海之前没有文学选刊的空缺。创办者为它描摹出“纸上书房”的定位,恰是对思南读书会“城市书房”概念的呼应:思南读书会孕育了《思南文学选刊》;《思南文学选刊》让思南读书会与思南系列活动有了纸质空间里的自由行走。
这份文学刊物让读者看到,经过了3年时间备受瞩目的生长,思南文学又悄然蔓延出另一种模样。它既像逆水行舟,又击中许多热爱文学的心灵。
将文学呈现得与众不同
也有许多人将书店喻作城市的“人文心脏”。
梧桐树下,思南书局·概念店(又称思南书局·快闪店)的60天人文“跳动”,是上海城市生活中一抹颇具新闻效应的文化印记,也是思南文化生长史中承上启下的一笔。
2017年11月5日,思南路复兴路路口的小广场上,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指导支持下,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永业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三方共同创意发起的思南书局·概念店开张。招呼读者的店长,手持一书连连推荐,“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推销语毫不出彩,但店长本人着实“夺人眼球”——他是作家李欧梵。
这就是这家书店的创意所在。30平方米,3000多册新书,60天60位驻店作家兼当日店长。
每天16时至20时,店长准时出现在书店里,为读者推荐书籍、和读者聊聊文学,有些店长还会带来自己精心准备的纪念品,也会买走一两本中意的书。一位复旦学子感慨道:“以往经常来参加思南文学读书会,这次看到有了一个实体快闪店,觉得一定要来‘打卡’。每天邀请不同作家驻店,这个想法也太棒了,将文学呈现得如此与众不同,不愧是上海的人文心脏。”
与众不同甚至到了细微处。书店的收银条,每天都不一样,因为上面印着当日店长的名字。李欧梵、金宇澄、潘向黎、吴清缘、蔡骏、张定浩、路内……当这些读者喜爱的作家的名字,一一成为书店收银条上的名字时,仿佛有一种文学的微妙暖意,在那些冬日里传递到读者手心。
这种文学的暖意,或许可以往前追溯得更远。因为,这家概念书店的诞生,其实是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每周六“流动书店”思南书集和思南读书会等公共阅读活动的自然延伸。而以“快闪”的方式延伸,则是因为这种方式多少带有一点“震惊性”,能够唤起公众更多的关注。即唤起公众对文学阅读的再认识、对城市生活方式的新体验、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独特探索。
2018年1月3日傍晚,概念店的灯光隐入雨夜,其60天的历程结束。冒雨而来的读者们恋恋不舍,“我会怀念它的”。
站在这样的雨夜,孙甘露如同站在一本书与另一本书的相叠处。他知道,故事仍将继续,思南书局实体店已在筹划之中。“就像读书一样,我们合上一本书,又会打开另一本书。”
发展的定力
今年世界读书日,“另一本书”徐徐打开。
距思南文学之家100米远的地方,复兴中路517号,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与上海永业集团联袂打造的思南书局实体店即将亮相。
这是一处欧式花园建筑,疏朗的藤蔓蜿蜒于墙体上,将人们的视线带往它的故事深处:始建于1926年,爱国将领冯玉祥的故居,诗人柳亚子曾在此租住。
在这个具有文化底蕴的处所筹备思南书局,书店创办者喊出的宣言是:“2018年,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而这意义大约可被理解为:传承文化,传播书香,构筑一个上海文化新地标。
自此,思南书集落下帷幕,而由全新的思南书局与思南读书会并肩同行。这不啻为思南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因为,办一家书店的梦想,几乎就是在思南读书会创办之初就种下的。用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阚宁辉的表述来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思南这个物理空间已经转化为一种精神空间,成为上海书展在精神气脉上最重要的延长线。因为有了思南读书会,上海就有了一周一次面向市民读者的文化雅集。4年后的今天,终于有了实体书店思南书局,这是思南书香生态的一次升级,也是思南文化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拓展。”
标志着思南书香生态升级的思南书局,承载着各方的关心与努力,探索着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新样本。比如,这家实体书店的名字,是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卫国取定;成立专家团队,专门对书籍进行挑选、把关;设置其姐妹书店伦敦书评书店的专区,同步上架新书,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打造高品质阅读文化活动空间,构想了“思南读书会作家签书会”、“思南下午茶”、“梧桐夜话·思南经典诵读会”等思南书局·书香雅集系列活动……阚宁辉将这些文化创意的来源归结于一个“定力”:“上海这座城市市民丰沛、持久、热烈的阅读需求,为思南书香生态历久弥新、不断提升,提供了来自这座城市的重要文化源泉,也提供了发展的定力。”
思南读书会的主办者说,人潮散去,唯有意义。
思南书局的创办者说,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回溯思南文化史,随着往事不断重现、观点次第展开、内涵与外延逐渐扩展,最后被凸显的也是“意义”。
就像思南读书会嘉宾演讲录 《在思南阅读世界》封面上所写的,“好的读书会,反映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态”,思南书香生态里读书会上思想的传递、《思南文学选刊》 里文学的传播、思南书局中书香的蔓延,这一不断探索、日益丰富的思南样本,所折射的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