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观察

从《邓小平之歌》到《兴业路上》——桂兴华长诗座谈会纪要

2018年03月16日14:26 来源:中国作家网 作者:中国作家网 点击:

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从《邓小平之歌》到《兴业路上》——桂兴华长诗座谈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作家协会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东方网

承办:上海文学创作中心

时间:2018年2月28日

地点:上海市作家协会大厅

主持人:王伟 何建华

王伟(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为了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经过国家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总局的审核批准,上海著名诗人桂兴华先生20多年前写作的《邓小平之歌》今年马上要出版新的朗诵版。同时为了迎接建党100周年,桂先生正在创作一部长诗《兴业路上》,是列入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重要的作品,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两部作品举行一个研讨会。

(通过大屏幕观看《邓小平之歌》两次进京演出的有关资料)

何建华(上海社科院副院长):桂兴华是我们一张城市名片,我发言的题目《红色魅力大放光彩》。在当代中国诗坛,被誉为“红色诗人”的桂兴华无疑值得关注。他的诗歌可以说是开创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抒情诗的一片新天地。体现出上海城市精神内核中所具有的正能量。从桂兴华内心发出的吟咏,让我们一同重温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程,一同感受党的辉煌业绩。

首先是对红色的崇敬。上海这座城市开埠以来,就具有红色基因,上海应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红色城市文明城市。

第二点思考是对红色的礼赞。桂兴华的底色与我们这座城市的底色相一致,无疑是红色的,桂兴华沐浴着党的阳光雨露起来的一代诗人,早在1993年创作出版了作为新时期以来的第一部中国政治抒情长诗《跨世纪的毛泽东》,此后一发不可收,连续创作邓小平之歌,中国豪情,祝福浦东,永远的阳光,青春宣言,智慧的种子,又一次启航,城市的心跳,前进2010金号角等11部作品。

桂兴华以其深厚的情感积累,思想积累和生活积累,从红色革命根据地到改革开放的一片热土,从前沿阵地走进历史,再从历史走进时代前沿,紧扣时代脉搏,把握红色主题,以诗人的激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党红色传承的史诗般画卷,诗歌的视角从微观切入,激情从细节喷出,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唤醒了我们的红色记忆,为我国诗歌界平添一道华丽乐章,在文坛上连续引起了反响。

第三点对红色诗人桂兴华的认知。桂兴华他在诗歌创作中甘愿孤独不谋功利,倾情潜心于政治抒情诗歌的创作。他本人身体不是最好,患有哮喘,发作时晚上常常要垫两个枕头还难以入睡。他的很多作品是伴着他的咳嗽声,在急诊室里完成的。诗人满怀豪情、语言优美、笔触细腻、形象化、视角新、角度巧、气魄大,全方位的表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领袖,先贤和广大群众的风采。今天我们朗诵桂兴华的红诗,情不自禁对桂兴华深表敬意。

最后一点感受是对红色文化走进大众的赞同,20多年来桂兴华下基层,到社区,创办地铁诗歌朗诵角,以他创作的10多部作品,以及由他亲自策划组织推动的30多场大型配乐朗诵公众活动,让市民大众品味了红色颂歌的魅力,不仅续写了政治抒情诗的新篇章。而且发扬了政治抒情诗,通过公众朗诵诞生效应的优秀传统,桂兴华这位红色诗人倾情潜心政治抒情诗的创作,同时他也让政治抒情诗走进人民和大众。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我们从桂兴华矢志不渝创作政治抒情诗的实践和成就中就不难看到,政治抒情诗仍然不失感人的魅力,关键在于要用真心、抒真情、写真意。近七十岁的桂兴华激情满怀,诗意飞翔,宝刀未老,值得期待!

王伟:本次研讨活动受到中国作协的领导大力的关注和支持。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副主席,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先生,专门从北京发来了贺信。

雪飞(上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贺信如下:欣闻桂兴华同志诗歌作品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感到十分高兴,因近期公务繁忙,无法抽身与会,聆听各位诗友的真知灼见,只能遥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并向桂兴华同志表达我由衷地敬意!

毫无疑问,桂兴华同志是当代中国诗坛政治抒情诗领域,一位优秀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诗人。他始终如一与时代和人民并肩而行,赞美火热的新生活,讴歌壮丽的新时代,他一直力求在作品中将思想性、民族性、大众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去创作真正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他还是一位在公众生活中身体力行传播诗歌文化行动的诗人,总之,作为诗人桂兴华,值得大家对他的作品来进行多纬度、多方面、实事求是地研讨,我以为这无论对桂兴华同志个人,还是对整个诗歌建设都是有意义的。 吉狄马加2018.2.25北京。

桂兴华:我是1948年生人,创作勃发期是1978年三中全会以后,所以改革开放对我们这一代实在太重要了。我从文革中走出,非常庆幸自己成熟于改革开放,献身于改革开放。21年前,也在作协大厅里面,举办过我第一次作品研讨会,主持人是叶辛和罗洛老师。罗老师去世了,叶老师今天在浦东赶不过来。然后2006年中国作协、上海作协联合在北京举办了一次,第三次就是今天。

我听到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还在安徽凤阳,我清楚的记得,我脚上穿着解放鞋,鞋带是用稻草绳代替的,一天只有8分钱,非常贫困的知青生活。我那天朗诵贺敬之老师《中国的十月》,痛哭流涕。贺老对我的政治抒情诗的创作有很大的支持和鼓励。《邓小平之歌》两次进京演出的时候,我都看望他。2006年研讨会的时候,贺老的发言一直鼓励着我,前不久我和地铁二公司领导汇报了地铁朗诵角获奖的情况,今天地铁还制作大照片带来了(展示)。

《邓小平之歌》是我的感恩之作。

我对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很喜欢,不矛盾,相反我很喜欢其他两个文化。正能量不是虚张声势,我从来不吼,也不居高临下,我也是一个草根,我没有必要居高临下,我对草根有天然的联系,我不喜欢大喊大叫的粗犷,我喜欢温柔。

我虽然很强硬,但是我也很温柔。政治抒情诗,实际上写作很艰难,我始终处于夹缝中成长,有人劝我不要离政治太近,我说不可能不离政治近,哪个人离开过政治,关键什么是政治?政治难道是下一顿饭清汤一顿吗?政治难道是盖的破被絮吗?你盖床上的被子什么样的,吃的菜什么样的就是政治,不是大喊的空洞口号,每个人离不开政治的。我写的都是细节。孔繁森身上的遗物只有6块8元钱。任长霞不断被老百姓拨打手机,这都是政治。还有人说你写政治,你有获得什么财富吗?我精神财富有,物质财富没有。我在这里首次可以披露一下,《邓小平之歌》三个版,江苏版、上海版、最近的朗诵版,我没有一分钱稿费拿到过。最多的一次出版社给我几百本书。为了稿费去写作的不是我,上海人说你“倒贴”,我是倒贴,我贴上我的艺术积累,思想积累,生活质积累,为了歌颂我们伟大的改革开放,不是为了赚钱。所以诗人在市场经济里面,往往碰的头破血流,有的知难而退了,我没有,我一路挺进。我还要写下去。

北京一个导演非常好,避开《东方红》的老路。战场上,战士听了开国大典的消息,避开了天安门前大歌舞,我的《兴业路上》也要避开很多已经熟悉的意象。本来我是用《世纪之门》,现在改成《兴业路上》。一大是在兴业路76号举行的,“兴业”多好的名字,兴中华伟业,振兴中华,这都是兴业,所以我改成兴业路上。从门的意象,转为路的意象。

《邓小平之歌》这次将一首长诗改为25个短章,读者可以从中截取一段朗诵,25段像蛋糕切开,随便拎出来一段都有题目的,都可以读的。第二个更加精准,上海人民出版社这次送到北京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委托中央文献办公室专家,一字一句审定。《邓小平之歌》进京演出的时候,现任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改过一个字。

今天,书法家奚松林先生,把《兴业路上》的序抄了出来(展示)

曹培雷(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总编):桂兴华老师是我国著名的红色诗人,长期耕耘在政治抒情诗创作的土地上,以饱满的激情,炙热的情感,从1993年开始,就创作了包括,邓小平之歌,中国在赶考,嘹亮的红,等11部,作品在内的长诗,在即将到来的建党100周年之际,《兴业路上》又将面世,从《邓小平之歌》到《兴业路上》,桂兴华老师给我们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

与此同时,坐落于塘桥街道的桂兴华艺术中心,创办了春风一步过江朗诵团,致力于诗歌朗诵普及的工作,他策划了多台大型多媒体朗诵会,将诗歌的表达推向新高度,更难能可贵的是,桂老师做的很多工作,都在他的退休之后完成的,因此从邓小平之歌到《兴业路上》,不仅仅记录了桂兴华诗歌创作的一个轨迹,也是他不为名利,只为诗歌,不断前行的见证。上海人民出版社与桂兴华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与桂老师建立深厚的友谊,参加了春风一步过江朗诵团的多次活动。

桂老师和地铁公司创办朗诵角的过程,我们全面见证了。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又与桂老师一起,重新做了一个修订,纪念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修订的邓小平之歌封面是这样的。增加了桂老师新写的内容,对诗歌的结构也做了结构上的调整和修改,由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和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力荐的。出版社成立了精兵强将,也报送了有关部门进行了严格的审查,经过修订的《邓小平之歌》将在今年三月正式出版。祝愿《邓小平之歌》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演绎!

丁建华:谢谢桂兴华。作为一个朗诵者来说,对于桂兴华长诗最大的尊重和热爱,就是把他每一部作品,尽心尽力的去朗诵好,因为每个人的水平都是有限的,但是愿意把这有限的水平,在这个平台上表现出来,能够使诗人听了感动,朋友们听了感激。这首诗以前是脱稿的朗诵,但是每一次桂兴华老师给我的本子都有修改,可见他对自己的要求和他的热爱。所以我今天脱不了稿,一方面稿子给得太晚,另外一方面画龙点睛的东西更多了,他对很多词汇的修改,倾注了他的心血,但是给我们增加了难度,所以我今天戴着眼镜。

((丁建华演绎《邓小平之歌》朗诵版中的《拓荒岁月》)

王伟:刚刚听了丁建华老师的激情洋溢的朗诵,提醒大家一方面要听,还要注意我们电视屏幕有很多珍贵的镜头,我刚刚看到一个珍贵的镜头,小平小道,20年前正好到南昌采访,还有何院长,同时到将军楼,到那座小道,到了邓小平工作的平台上,感慨万千。

荣耀明(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首先感谢作协组织这么一次会议,当然文学所作为主办方之一,也很高兴来参与这次活动,要向桂老师表示祝贺。为纪念建党100周年创作的《兴业路上》,刚才桂老师谈了对题目的修改,精益求精的历程,我们很受感动。

桂老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政治抒情诗人,政治抒情诗作为诗歌的一种类型,是社会主义文艺对世界文学的一大贡献,过去我们学文学史,讲世界文学,讲西方文学史的时候,很少有这样一类的政治抒情诗作为经典,进入文学史。尤其是苏联和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当中,形成了这么一种诗歌的类型,我想这是对世界文学的一种奉献,在苏联我们知道有玛雅克斯基。当然也有很多诗人,比如贺敬之长诗《放歌集》《回延安》等等,桂兴华的《邓小平之歌》都是政治抒情诗的典型代表,作为诗歌发展的重要类型形态,应该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一个典型的样式,它的特点是用诗歌艺术的形式来反映时代最强的声音,是文学经典。

其次政治抒情诗能够不断的发展延续,尤其在当代诗歌发展的大潮当中显得尤为珍贵,我们知道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诗歌的创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热爱、关注诗歌,我们从中央电视台诗歌大会,我们看到中国是传统的诗歌大国,当代诗歌,在网络传播的影响下面,诗歌越来越平民化,诗歌创作已经没有门槛,任何想写诗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他的诗,另外当代诗歌的发展,也出现另外一些趋向,越来越平民化的过程当中,同时越来越多元化发展,同时也越来越小众化、分众化。诗歌抒发个人情感的特色越来越突显,也就是说,诗歌成为反应个人生活体验感受的非常有力的表达工具。

在这样一个当代诗歌发展的大潮当中,我不知道我的概括是不是准确,今天我们所的孙琴安先生也在,是知名的,在这样诗歌发展过程当中,桂老师这样的政治抒情诗,反应时代声音,反应民族发展历程,反应国家不平凡崛起发展经历的政治抒情诗,不仅仅是个人得抒情,是民族情怀的表达,更难能可贵。我觉得这个诗歌样式应该发扬光大,吸引更多的诗歌创作者,加入这样的队伍。

第三点感受,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桂老师作为有影响的,知名的政治抒情诗人,以邓小平之歌,政治抒情长诗诗集朗诵版的出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我觉得尤为值得庆贺,因为改革开放40年,一方面我们各行各业,我们学术界都在总结经验,同时十九大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再次明确深化改革,始终在路上,要把改革进行到底。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通过《邓小平之歌》政治抒情长诗,回顾那个时代,改革之初,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国家像邓小平这样的伟大决策,当时所处的环境,我们民族在那个时代,我们面对发展,面临各种各样的分析和挑战,我们是怎么过来的?可以给我们今天带来很多的启发。也可以从中截取很多精神的养料,进一步激励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政治抒情长诗,尤其反应时代声音,民族精神的诗歌类型,是我们这个时代,是我们这个社会,是我们当前的发展迫切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桂兴华老师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艺术家和诗人,也祝愿桂老师身体健康,能够创作出更多的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优秀诗歌。

杨扬(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我第一表示祝贺,桂老师非常不容易,大家刚才看到了,这些年创作了这么多的作品,特别是政治诗。我寒假里面正好在看《郭小川的日记》,在日记里面提到,写政治诗能不能成为伟大的诗人就在考虑这个问题,当然他给自己打气,他是50年代的日记,很多人批评他,郭小川,你这些诗不要写了吧,郭小川说,俄罗斯苏联当时有政治诗的,中国还没有产生伟大的政治诗人,是不是可以写,在那边尝试,从郭小川的尝试,大家也都提到了贺敬之,那么今天我们上海还有桂兴华老师,所以我就觉得,在政治诗的长途上,不管是不是伟大,很多人都还是做着尝试工作,很多人都还在写,这是一个。

第二,政治诗本身当然跟政治有关的,桂老师的诗难度更大,因为他写的是邓小平,包括还有一些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我们可以看,写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诗歌里面,确实是难度非常大,因为不仅仅包含历史史料的一些真实的情况,还包括着对于人物的评价上的分歧,所以还好,他写的那些人,一个都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有问题的话,他这个诗就白写了。

桂兴华:我是有选择的。

杨扬:这两天正好看《邓小平年谱》,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桂兴华老师用诗歌的形式,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加以表达,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方面。

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在路上重新出发,我觉得探讨政治诗,讨论桂兴华老师的《邓小平之歌》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邵煜栋(浦东新区原宣传部长、浦东政协副主席):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的20周年,桂兴华老师是我们浦东的四届政协委员。浦东老百姓对他非常熟悉,他扎根浦东,创作了那么多好作品,非常感谢他为浦东做了许多事情。赵启正同志说了一段非常精辟的话,如果把浦东开发比作一首跨世纪的交响乐的话,那么总谱是邓小平亲自谱写的,总指挥是党中央,现在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是总指挥。大家都是演奏员。那么在各个乐章的串联中,用诗歌来串联的大师就是桂兴华,他有能力把这个串起来,这个乐章里面他是第一小提琴手。

1993年12月13日在杨浦大桥上,邓小平讲了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邓小平女儿在旁边说:“从来没有见你这么高兴,怎么今天作起诗来了。”喜看今日路,胜读十年书,押韵了。这个路不是指上海修好的任何马路,高架路,高速路不是了,什么路?中国改革开放之路。桂兴华的《邓小平之歌》里面,要点都点到了。桂兴华长诗里面四首和浦东直接有关的,所以浦东人民非常感谢,而且以小见大。塘桥民间的号子,旗袍队,开发办一把椅子都可以写成一首诗。所以以小见大了,他这个诗人是接天立地的,把上面的阳光雨露接下来,把根扎根在我们上海浦东,所以他源源不断出好作品。我说桂兴华是第一小提琴手,是非常好的演奏员。这首交响乐演奏过程中,只要按总谱的要求,总指挥的节拍,不出杂音和噪音,交响乐一定能震惊世界的。谢谢桂兴华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的贡献!

吴孝明(上海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艺术总监):来参加这次座谈会,也是我们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特别桂兴华老师那么多年,坚持在搞红色诗歌,对当下的上海文艺创作也是有引领性的,上海在十三五中间要百幅精品贡献,诗歌也是我们这座城市主要的创作题材,但是写红色诗歌的人不多,写得好的人更少。桂兴华很有自己的特点,一个她姓红,以红色为主板,整个基调以红为主。第二个他执着,在创作过程当中,碰到过很多困难,如果没有他的坚持和执着,不可能走到今天。甚至很多人对桂兴华的红色诗歌,也有一些不同的想法,但是他坚持走自己的路,坚持自己的创作。开头说到今年正好70岁,几乎和新中国同龄,在这个当下,他用自己的红色诗歌讴歌这个社会,讴歌这座城市,讴歌这座城市的红色文化,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桂兴华老师也是我心目中很仰视的一位艺术家,他不论做哪件事情都是踏踏实实,这种精神也是相当难能可贵。他不仅是一个诗人,更是红色诗词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更是宣传者。他呼唤着红色的作品,红色的题材。李强书记的三个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我想他的作品里面,涵盖了几乎所有的这些文化,他都能很好的体现,而且从他的角度,刚才讲了,最大的特点能接地气。

特别是今年出版《邓小平之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一次很好的献礼作品,我们要在未来的过程中间,要支持好,关心好,呵护好红色题材的创作,也更加关心好桂兴华老师的未来创作。他现在接下来要写一部《兴业路上》,和他的名字也有关系,一个兴业,一个兴华,兴业以后才能把中华兴好。所以我们期待着2020年,《兴业路上》能呈现给广大的观众。

俞亮鑫(《新民晚报》文艺部首席记者):我觉得桂兴华非常不容易,他父母给他起的名字兴华,非常农村的家国情怀,兴华振兴中华,兴业是兴伟大事业,他的艺术从1976年开始,这是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始,所以我觉得开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桂兴华长诗座谈会恰逢其时。我觉得他就是从改革开放当中涌现出来的一位红色诗人。

他插队落户离小岗村不远的凤阳,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步就是从那个地方开始的,他就是勇敢而发,刚才听了他的讲话非常感动,他朗诵贺敬之《中国的十月》泪流满面,然后开始写了一连串的诗歌,刚才丁建华老师朗诵前,他说文革是无音乐的时代,1976年开始感觉到时代的举办,然后迸发而出,他看上去其貌不扬,甚至有些苍老,还有一些驼背,还有一些哮喘,但是你看他的诗,感觉到他喷涌而出的火山。他虽然个子不高,写了这么大弘大题材,从《浦东的改革开放》,从《邓小平之歌》,包括一连串的《中国豪情》等等,10余首中国政治抒情诗。

桂兴华身上有几点不容易的,坚持那么多年,包括有一段时期,大家都搞娱乐至上,思想大潮那时,搞红色很少,可以说凤毛麟角,诗歌那么不景气,他瘦弱的身躯,有一点孤独的背影艰难行走。有些人觉得他有一点不合时宜,当时大家讲收视率票房什么的,他还搞红色,我觉得他坚持。他不是一个意识形态比较左的人,他是深恶痛绝的,他对这个时代由衷的感到巨大变化,喷薄而出很多力作。所以我觉得他是从生命当中涌现出来一连串的诗词佳作。你跟他在一起感觉他是非常激情洋溢的人,说话会非常激动,恨不得拍案而起,文字激情四射。

除了诗人的长期在《上海文化报》《文学报》待过,有记者的敏感,抓了很多重点题材,现在迎接建党100周年,他马上写《兴业路上》,是有敏感的。还有文人的社会责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写《邓小平之歌》三版,竟然没有拿到一分钱,他为的就是一种社会的责任感,一种难得的红色情怀。

上海是一座不同的城市,这座城市像桂兴华这样的有使命感的作家诗人还太少,作品也太少,在这种情况下,桂兴华能够坚持到今天,我觉得向他致敬,我觉得非常了不起,这座城市应该有更多的桂兴华!

王伟:我想背影有一些孤独,但是其实不孤独,今天我们开座谈会,有那么多的人来到现场,来参加会议,也说明了不孤独。

桂兴华:马莉莉老师著名的沪剧表演艺术家,时任市政协的教科文委负责人,2008年第二次进京演出前夕,发布会的主持人就是马莉莉。进京后李长春等中央领导接见。第一次进京是在小平去世了以后,中央要搞一台朗诵会,选择的一首诗就是我的《邓小平之歌》。

马莉莉(沪剧表演艺术家):我跟桂兴华同代人,他1948年,我是1949年,祖国的同代人。我跟桂兴华认识,当时只知道是一位记者,但是慢慢看到他很多诗的发表以后,特别是后来他在塘桥有一个工作室,他经常请我去参加他们社区的活动,他有一个非常好的朗诵团,我看了真的很激动的,看来是上了一点年纪的人,他们说是给桂兴华老师的诗所感动的。

作为党的诞生地,但是我们上海人蛮低调的,不太会使劲做。但是我觉得这次可以的,特别我看到了《兴业路上》。

桂兴华不是一个有任何抬头的诗人,而是平民,这一点对他来说比较确切。

近几年的上海书展,桂兴华老师看得起我,我每年要跟他去,我心里面感觉非常不容易,我自己出过一本书,写了三年非常累,我想他这么多年怎么过来的?从心里面感觉到一种敬佩。每次看到桂兴华诗歌以后,我用上海话轻轻朗读,我都觉得非常感动,因为听上去有诗歌的美,非常踏实,不是浮夸的。桂兴华老师是有执着精神的,而且无怨无悔,脚踏实地的,我非常钦佩他。

书展上买诗歌的人非常多,我本来觉得这种书来买的人比较少吧!实际上桂兴华已经有知名度了,特别在朗诵界里面,你想想几次进京,丁建华老师等都参加过的。把上海的气势向我们全国乃至全世界朗诵出来。

王伟:桂老师不光是一个诗歌的实践者,也是诗歌朗诵活动的热心的推广者。他旗下有一支朗诵团。桂老师带出来的团队也是充满激情的。这支团队一直在塘桥举行活动,我也去参加过一次!

(春风一步过江朗诵团朗诵《兴业路上》序)

繆霞旦:(塘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副主任)2011年7月,桂兴华诗歌工作室在浦东新区宣传部,塘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大力支持下,以红色诗人实物展示一起落户塘桥,多年年桂兴华老师扎根塘桥,用精彩的诗歌艺术,响亮地打造出诗歌塘桥的品牌,桂兴华老师每月举办经典诗歌赏析及朗诵系列讲座,通过一次次免费培训活动,普通居民的朗诵在上海电视台、上海书展、迪斯尼工地都引起了轰动。宝山、长宁、嘉定、虹口等地居民闻讯赶来,国家文化部部长等领导先后来到塘桥,观看实物展。参加了中国当代政治抒情诗高峰论坛,秦怡、丁建华、梁波罗等多位艺术家,主持人,著名作家来到塘桥社区。七年来桂兴华诗歌艺术中心,成为塘桥群众文化的金字招牌,也成为浦东新区的文化品牌,先后被评为浦东新区精神文明建设优秀项目,上海公共文化建设创新项目三连冠。在桂兴华老师带领下,塘桥社区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涌现200余支群众文化团队。

晓弦(嘉兴南湖区作协主席):非常高兴,也非常有幸来上海参加桂兴华长诗的座谈会。桂兴华是我从80年代初认识的诗人。他的成长过程,尽管现在已经70岁,实际上,在他身上很清晰的脉络,我记得80年代初,当时有一首诗很有名的,《南京路在走》,把党的命运和自己的东西融合在一起,一直坚持不懈,坚持到现在。那时因为优秀政治诗人,刚才我看了吉狄马加对他的评价,把自己的命运跟我们新时代联系在一起,他的思考也是非常独特的,比如像邓小平,把握的非常准确,不是人云亦云,而且非常有独特的创新意义。我与兴华老师接触过程当中,我感觉到他的政治思考非常正能量,这是许多写政治诗的诗人做不到,但是桂老师政治抒情诗非常正能量的,即便写到文革,都是以正能量的东西激励人家,这个非常不容易。而且他的政治思考,有时候像闪电一样直击人的心灵。他最大的本事,我认为就是通过日常见到的一些东西,刚才浦东的政协主席讲了,一把小的椅子,可以写出很不错的政治诗,总能够跟时代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里面我也非常感谢兴华老师这几年对嘉兴红色文化的影响,兴华同志宣传“一船红中国”,正因为这一句“一船红中国”,也让我们在红船上朗诵他的《相约1921》。嘹亮的红都动起来了,也影响了周边地区。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每一次都能写出非常好的作品,到我们南湖音乐厅进行朗诵,也是因为桂兴华同志的姻缘,红色的基因。今天《兴业路上》的朗诵也非常振奋人心,里面有很多东西,是桂兴华独特的发现。我记得我在阅读他的作品当中,“转移”好像就是坚守,不是撤退,他的作品里面往往有这些独特的发现,平时的动词里面有特殊意义,储存的信息量非常大。

徐芳(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跟桂兴华认识是在80年代初,应该说到诗歌时代的背景,当时全民写诗,诗人比树叶还多,我也是大潮当中一员,我那个时候刚刚进入华东师大读书。之前写的诗很私秘,正好碰到大时代诗歌热潮当中,发现有很多同道者。首届诗社成立大会上,我和桂兴华老师和黎焕颐老师一些顾问合影,这是非常热烈的时代,至今还是很怀念。可能和青春期这个时期的热爱有关,一旦沾上手放不下来了。

桂兴华老师后来创作走政治抒情诗这条道路,作为同行我们还是了解的。参加一些诗歌活动,常常有其他圈子里的、外地的一些人来问,你们上海市有一个桂兴华你认识吗?我说当然认识。桂兴华不光是上海人,也走向了全国。

《解放日报》报纸副刊发诗歌作品很不容易的。诗歌比较可怜,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年桂兴华老师的诗,还是多次走上我们的版面。他的诗也具有一种新闻的敏感度,他对热点的把握都是比较到位的。他有哮喘,我早就知道,他写作辛苦的瓶颈,我有时候想到,不光有共鸣有同感,写作是太折磨人了。

诗歌对生命的消耗,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在这条路上走了几十年,我既要祝贺桂兴华老师,也要感谢桂兴华老师,虽然是孤独的,所有诗人可能都是孤独的,但是这个孤独的背影让他嘹亮了。桂老师的许多句子都是花了功夫的。嘹亮的红,是通感。但是这四个字提炼出来之后,诗就是一个提炼的艺术,锤炼的艺术,要花多少词语在这熔炉里面锤炼,煅烧,然后炼字,非常感谢!

傅亮(诗人,复旦诗社社长):我简单说一点,《平民诗人的桂兴华,红色上海的底气》。这是我在给他评论的一个标题。桂兴华是一个在商品经济社会当中,依然坚持以诗歌作为有效话语的勇敢者和成功者,他为红色上海增添了诗意的底气,为丰富上海红色文化做出了深刻的贡献。为此我建议:

上海在创建自己的红色编年史的时候,是不是应该考虑,把诗人桂兴华的诗歌作品,政治抒情诗歌作品,作为一部分的独特的抒情格调,用来个性化陈述上海的沧桑巨变核心的历程,桂兴华其实应该以诗人的身份,成为上海档案馆当中红色历史编写者的一员。桂兴华的政治抒情诗应该要释放出更大的能量,如果能够立体化,多层次的让人辨识,更符合上海精神。光有一个桂兴华为之添彩还远远不够,其实上海还有很多优秀的诗人,如果能形成一个有效的机制聚合他们,发挥他们,上海未来的红色历史会显得更加新意叠出。

孙琴安(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诗歌评论家):有两个概念出现,我这里想理清一下,一个政治抒情诗、一个红诗,作为桂兴华来说两者都可以。但是政治抒情诗跟红诗是有区别的。政治抒情诗可以把屈原《离骚》,把杜甫这些诗都可以称为政治抒情诗,红诗基本上是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以后才产生的一种诗歌。严格地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出现的这种文化现象和诗歌现象,政治抒情诗可以包括红诗,但是红诗不等于政治抒情诗。

中国政治抒情诗有近百年的历史。郭沫若《女神》序诗就是有红的色彩。民国年间还有《太阳社》的蒋光慈,殷夫有代表性的。1949年以后,我认为可以分两个阶段,一个共和国的初期,就是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又发生了变化。桂兴华我认为可以作为我们改革开放以后红色诗歌的代表,而且是在全国很有影响的上海诗人。《邓小平之歌》我认为是他的代表作,还有一部《城市的心跳》也具有代表性,因为他把城市的变化,特别改革开放以后的剧变描写了出来。

第二点,他写改革开放以后的红诗,跟贺敬之、郭小川不一样,语言方面也已经发生了变化,桂兴华不再采用郭小川《向困难进军》、贺敬之《十年放歌》这种形式,他的语言能够与时俱进,否则我们会感到太陈旧了。

所以说,这一个语言方面值得我们肯定,还有一个特点,把正面打进和细节描写,层面描写相结合,有些地方正面打进,有些地方是从细节侧面进入的。

何成钢(学者,中国金融作协会员):我谈一下桂兴华现象。他不是普通的诗人、作家,更不是一个浅唱低吟的诗人。他当然是一个是著名的政治抒情诗人,但是他更是一个成功的媒体策划人策划能力的确很强。我们看到这么多大型活动,他都是总策划,这对一般的文人来说很难的。

他的新作起什么名字?他想出“兴业路上”,我觉得太好了,“路”可以从虚实两方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这个道是形上之道,《兴业路上》也可以是行上之道,各种各样道路的统合。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我从这个地方看出,桂老师是一个策划能力非常强的人。

桂兴华现象,是上海文化的一道风景线,他的长诗,他扎根在塘桥的诗歌艺术中心,非常接地气,从他的诗风来说非常接地气,桂兴华老师贴近群众。

为什么桂老师的政治抒情诗受到这样的欢迎,大家知道诗歌现在非常惨,桂老师的诗,基本上经常有人请他来写,他的需求非常大。我数了一下,上海重要的演出场所他几乎都演出过了,文化广场、大剧院、音乐厅、东方艺术中心等等,非常不容易的,而且是他一个人的作品,一台戏。我做了五个方面的思考。

他符合诗歌的本质。既然邪恶可以鞭打,那么真善美为什么不能赞美呢?

为诗歌寻找表达方式,我写过一篇文章“站起来的长诗”,桂老师的诗能站起来的,能朗诵的,这种朗诵特别适合在这种组织文化传播时候使用,交通银行请桂老师写过一首诗,“交行与上海对话”。大型盛典仪式上,这种朗诵特别适合。

走向一种听觉文化。朱熹老先生曾经讲过,凡是读书需要句句读得响亮,那讲的是学习方法。除了这个以外,实际上朗诵是高质量的学习方法,是传播思想,传递感情,传递精神一种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讲要呼唤一种听觉精神,你要听人家讲话,你要静听,你要静下来,要在乎人家,要尊重人家。我们说朗诵诗,恰恰是符合了我们现在提升文化品味的一种要求。

市场化生存的探索,桂老师扎根塘桥,他的创作实践跟好多社区、学校、政府、企业广泛的合作优势互补,这样组织有传统组织文化的需求,朗诵诗有独特的确定性,像音乐、舞蹈不一样的传播主题的特点和优势,所以我觉得由于这样的特点,寻找了市场化条件下的生存之道。

社区是文化生长的沃土,桂兴华工作室早早就沉下去,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

刘慧娟(诗人,中国作协会员):桂老师是上海散文诗分会的顾问。桂老师的创作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增无减,他就像一团明火永远激情四射,给我感觉非常有担当,作品充满正义、正气和豪气。总是散发着正能量,他身上每一个细胞都闪烁着艺术气质。我读桂兴华老师的作品好多年了,我感觉他的性格有棱有角,坦诚率真,直言不讳,作品有很强的感染力。他总是保持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对岁月不服气的倔强。他的诗歌成就很高,他的散文诗也成就很高。有大爱情怀,题材面大量广,而且挖掘深入,总是不断突破,写出了大量立意高远的优秀诗作,像《相约1921》《绞不死的宣言》《叛逆者》等总是以小见大,充满青春魅力。青春不能和时间抗衡,而桂兴华老师则是红色生命的永恒之音,他的诗句以清风出鞘的犀利,揭露或者批判,仿佛是检阅千军万马的将军,他心中藏有一股浩气。人如其人,文品即人品。桂老师的诗歌充满张力,这种诗歌在当下社会是难能可贵。他善于对比。桂兴华老师的散文诗不但歌颂也有惊叹,都是为寻找真理服务的。诗人几十年如一日,用自己的精神风貌感染人,桂老师可算是勇敢者和成功者,为后来者了解历史,提供了一面镜子。

杨绣丽(上海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任):桂老师是我敬仰的诗人。我觉得他非常特别、独行,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觉得作为诗人来说,非常需要的一个特质。

还有他非常真实,这一点我觉得是我们有些人可能做不到,他非常真实,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一点我很佩服他的,而且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化在创作当中。我前些年也写过所谓的政治诗,新疆喀什的,曾经有一个老师对我说,他说你知道吗你现在被称为女桂兴华,这句话没有跟桂兴华老师说过,这位老师传递给我的时候,他语调不是很褒奖的感觉。说实话桂老师,我说你很真实,有些诗人可能会,在所谓我们的圈子当中,可能有一些诗人会觉得,对桂老师的诗歌离政治太近了,对他不一定很了解。我最近几年写了报告文学,觉得政治是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所以我觉得我要向桂兴华老师学习,做一个女桂兴华。

桂兴华:超过我,超过我。

杨展业(《新民晚报》记者,原文艺部主任、上海市政协常委):80年代中期,我和桂兴华是同事,《上海文化艺术报》,他管特稿版,我管新闻版。对于桂兴华我一直在长时间的观察。我觉得他身上有两种特点,一个非常敏锐,这个敏锐是对国家命运的敏锐的感觉,这种感觉完全正确的,第二个坚韧,这么多年坚持写政治抒情诗,一直坚持下来很不容易,40年历史沉淀,现在可以证明桂兴华所写的这些政治抒情诗,他是很正确的。因为歌颂的是一条中国所走的路,直到这一次《兴业路上》,其实是写中国选择的富强之路。在那个时候,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是很不容易的,我有一句话,我说他孤军作战,确实如此,上海能够找得出第二个像他这样的人吗?当时有许多怀疑,当时整个社会信仰产生一些动摇,包括文学界,包括读者群,都对信仰有一定的疑问,走各种路的人都有。诗人不一定都写政治抒情诗,桂兴华的感觉是对的,他在什么样政治的动荡下面他都不动摇。我们国家今天走的路,事实已经证明是正确的,历史证明正确的,他就是歌颂了这么一条道路,歌颂了这么一个政党,我觉得这种歌颂是作品最大的价值所在,而且这个价值经过历史沉淀,证明很正确的。

我觉得他在上海很不容易,是很了不起的诗人!

王伟:不知不觉会议已经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大家从各个方面评价了桂兴华老师的政治抒情诗创作。我感受最深的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激情,创作政治抒情诗尤其需要激情,这个激情不光艺术的激情,同时需要政治的激情,如果没有政治的激情,是写不好的,可能就是罗列了一堆口号。要写好政治抒情诗,或者写好红色诗,需要把艺术激情和政治激情,非常好的融合在一起。

第二个关键词是色彩,桂老师的创作底色是红色。我看了出版社的书,封面主色调都是红色。我们上海的诗需要浅吟低唱,也需要黄钟大吕,需要各种色彩,其中也包括红色的色彩。上海诗歌红色的影子还比较孤单,我们现在在努力改变,也在进行一些重大的主题创作,我觉得红色题材的诗也好,政治题材的诗也好,也是上海需要的一种颜色。

第三个就是责任,最能够表现政治题材、红色题材的,最能够直指人心的,应该说是诗歌,诗歌是所有文学艺术样式当中最适宜直接作用于人心的。所以我们上海市也有责任,去写好政治题材,红色题材。既然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作为上海文化当中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我们就有责任,花大力气,去做好红色题材。在这方面,我觉得桂兴华老师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我想今后从作协的工作角度来讲也会丰富各种题材的创作,作为一项我们非常重要的任务。实际上我们也有所考虑。上海很多题材,还没有用诗歌很好的反应,或者说还有一些空白点,上海的诗歌创作在全国来说应该说是有很强的力量,但是如何用好这支力量,除了各种题材的创作之外,我们还更多的去为弘扬主流价值观,为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方面也可以贡献力量。我想今天的座谈会不光对桂老师的一种分析评价,也是给我们今后做好上海的诗歌创作,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发。

最后,祝愿桂兴华老师正在写作的《兴业路上》,能够顺利、圆满、高质量完成。

(整理:陈珠静、丽雅)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43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