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8日16:58 来源:《收获》 作者:研究室 点击: 次
日前,中国小说学会2017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揭晓,25部作品上榜。其中长篇榜5部作品,《收获》刊载的占据其中4席。
作为国内最早的年度小说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的年度排行榜已持续进行了18届,每年在一月初揭晓榜单。本届入围的小说240余部,经过21位评委的遴选和讨论,最终评出25部上榜作品。
一、长篇小说
1、刘 庆:《唇典》, 《收获》2017长篇专号(春卷),作家出版社2017年7月
2、鲁 敏:《奔月》,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10月
3、张 翎:《劳燕》,《收获》2017年第2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7月
4、石一枫:《心灵外史》,《收获》2017年第3期
5、范 迁:《锦瑟》,《收获》2017年长篇专号(秋卷)
二、中篇小说
1、王安忆:《向西,向西,向南》,《钟山》2017年第1期
2、陈 仓:《摩擦取火》,《芒种》2017年第9期
3、孙 频:《松林夜宴图》,《收获》2017年第4期
4、刘建东:《丹麦奶糖》,《人民文学》2017第1期
5、徐贵祥:《鲜花岭上鲜花开》,《人民文学》2017年第8期
6、胡 迁:《大裂》,《西湖》2017年第6期
7、东 紫:《芝麻花开》,《人民文学》2017第5期
8、张学东:《蛇吻》,《十月》2017年第6期
9、张悦然:《大乔小乔》,《收获》2017年第2期
10、曾晓文:《金尘》,《江南》2017年第4期
三、短篇小说
1、叶兆言:《滞留于屋檐的雨滴》,《江南》2017年第3期
2、毕飞宇:《两瓶酒》,《人民文学》2017年第11期
3、钟求是:《街上的耳朵》,《收获》2017年第3期
4、万玛才旦:《气球》,《花城》2017年第1期
5、李延青:《匠人》,《当代》2017年第2期
6、朱 辉:《七层宝塔》,《钟山》2017年第4期
7、南 翔:《檀香插》,《芙蓉》2017年第2期
8、贝西西:《谁是李俏》,《雨花》2017年第11期
9、赵红都:《英式下午茶》,《莽原》2017年第2期
10、叶 舟:《兄弟我》,《十月》2017年第4期
对于本届榜首作品《唇典》,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王春林认为,这是一部少见的从艺术上和思想上都具有史诗性的作品,是2017年最重要的一部长篇,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上的收获之一。小说对历史有着深刻的思考,对人性进行了深度挖掘,对东北近现代史的叙述是很好的样本。
据了解,刘庆的《唇典》创作历时十余年,首发于2017年《收获》长篇(春卷),并于7月份由作家出版社全本发行。满斗是一个命定的萨满,但他却要用一生来拒绝成为一个萨满的命运……
刘庆专访
(《成都商报》记者陈谋)
“我从未想过这部书会耗费我十年的时间”
问:这本书写了多久?
刘庆:《唇典》写下第一行的时间是2005年2月18日22:03分,我在2015年9月3日上午10:26分写完最后一行。《唇典》的创作竟然历时十年。我从未想过这部书会耗费我十年的时间。
问:书名为什么叫《唇典》?
刘庆:2000年12月26日,我在日记里写下了“唇典”两个字。我觉得这两个字会成为一本好书的名字,为了这个书名我兴奋了好久。唇典的原义是东北土匪的“黑话”,比如“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之类,但我将其引申为口口相传,唇典——口口相传的民族史,民间史,既贴切又传神。我一定要让真正的“唇典”发扬光大,使其源远流长。
问:《唇典》的故事开始于 1910年的东北,结束于世纪末,跨度百年。这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是一开始就有野心,要在更大的视野里写出“东北史”吗?
刘庆:小说时间的设定从写下第一句的时候就开始了,要想写东北的历史从1910年写起也最合适。1910年,是清朝的最后一年,此后,满文将在中国大地上消失。
如果我们把东北这片黑土地赋予一种人格力量,这个人的命运最曲折,最跌宕起伏、最刚烈也最壮烈,最屈辱也最复杂,最富深情也最粗犷。你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能用自己的视角去感受到这片土地的体温和情感的千回百转。
问:你平日在报社的事务工作已经很忙,如何有精力坚持写完这部作品?
刘庆:许多朋友看过我的生活状态,他们说,无法想象我怎么能写成一部数十多万字的书。是啊,除了对文学的热爱和坚持,还有什么理由呢?我希望《唇典》是幸运的那一粒种子,能够种进人心,茁壮成长。我说过,一部书就像一个人,《唇典》的写作不是断断续续地写了十年,而是持续了十年的写作,我们在一起生活了十年。我感谢所有鼓励过我和帮助过我的朋友和老师们。
近10年中国小说学会年度长篇小说排行榜榜首
2017年 刘庆《唇典》
2016年 贾平凹《极花》
2015年 陈彦:《装台》
2014年 刘醒龙《蟠虺》
2013年 苏童《黄雀记》
2012年 金宇澄《繁花》
2011年 严歌苓《陆犯焉识》
2010年 杨争光《少年张冲六章》
2009年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2008年 严歌苓《小姨多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