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06日13:25 来源:未知 作者:上海作家网 点击: 次
从左至右为诺曼·莱布雷希特、王海凤
二战后的短短二十年,英国从一片德国人嘲笑的“音乐沙漠”迅速成长为一个世界级的音乐大国。从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到占据世界各大榜单的披头士乐队,这个国度是怎样创造了音乐发展史上的奇迹?而最初的推动者又是谁?10月22日晚,著名乐评人诺曼·莱布雷希特和主持王海凤来到206期思南读书会,为读者讲述了英国音乐发展的神秘历史。
凯恩斯:“我们破产了,但我们要建歌剧院”
1945年二战期间,凯恩斯受命于英国首相丘吉尔,第二次回到英国政府财政部,主管战争所有的财务事宜。一月,他完成和美国人的地租洽谈,从纽约回到伦敦。在内阁会议上,他脸色惨白,说道,“我们的国家现在已经完全破产了,可能要欠美国人钱。接下来,甚至需要实行配给制了。”但是,在这样的绝境下,这位热衷于艺术的著名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常人无法理解的议案——花25000镑建立艺术委员会,推动歌剧院的发展。没有资产、没有工业、没有运输业,实体经济跌入谷底,但是,凯恩斯凭借超前的理念和惊人的洞察力提出了解决方案——发展精神文化。
“英格兰艺术委员会的目标宗旨是走访各地,寻找灵感和创意的小火花,给他们资金的支持。”莱布雷希特解释道,“在这种资金支持下,各种文化的‘小苗小芽’破土而出、各种艺术应运而生。”但是如何从无到有构建一个歌剧院呢?凯恩斯挑选了大卫·韦伯斯特担任总经理,民卡尔·兰克尔担任总指挥,这两位坐着火车走访英国各地、投放广告、进行面试,招募了一批歌手。最后,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的最初班底成型了。1946年排演《卡门》,1951年制作《沃采克》,1958年世界首演柏辽兹的歌剧《特洛伊人》。短短不到十年时间,一位曾经的百货公司总经理,一位奥地利逃亡英国的总指挥,带领一群最初的“业余”歌手班底,将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打造成了欧洲乃至世界著名的歌剧圣地。
诺曼·莱布雷希特
披头士的诞生:“让好莱坞去死吧”
1965年,另一个十年过去了。英国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疯狂时刻”——披头士乐队兴起。这个乐队占据了各大排行榜榜首,自此,英国在流行文化方面全面超过了美国。正如凯恩斯在1945年提出的那样,拍英国风格的电影,做英国风格的艺术项目,“让好莱坞去死吧”。
但是,披头士也不是横空出世的。莱布雷希特提到,一切变化仍要追溯到英格兰艺术委员会点燃的艺术火花,各种艺术项目的成功为英国的艺术家树立了文化自信。这支来自利物浦的乐队,一方面受到港口城市海纳百川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滋养于各种文艺项目发展的土壤中,逐渐发展起来。
1945年,英国是一个不以音乐见长的国度,没有深厚的音乐传统,也没有像样的音乐家。到了1965年,二十年过去了,这里却诞生了风靡世界的披头士乐队。“这些变化的形式是非常轻悄悄的,也是非正式的,但是这个转变是一夜之间的。”莱布雷希特总结道。
王海凤
中国:未来的音乐大国
“有一些小的迹象表明,中国很有可能成为音乐文化的大国。”莱布雷希特说,“这些现象是比较个体化、零散的。比如,中国有无数的琴童在学琴,郎朗、李云迪等知名钢琴家也来自中国,同时中国一些乐团也在世界巡演。”但是,所有的一切发展速度太慢、规模太小了。莱布雷希特建议,中国可以做更多的尝试,比如借鉴英国音乐发展的模式,只有尝试过了,才会有机会。在互动时,读者提到,如何推动中国传统音乐走向世界?莱布雷希特表示,中国音乐有着自己的五音系统,“宫、商、角、徵、羽”,完全有别于西方音乐。他认为,介绍中国音乐到西方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要以世界观众能够接受领会的方式制作出来。
读者提问
现场读者
嘉宾签名
思南读书会NO.206
现场:陈 思
撰稿:陈 思
摄影:迟 惠
编辑:黄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