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2017上海国际文学周
2017年08月22日21:39 来源:上海国际文学周 作者:文字 / 巫小妤 摄影 点击: 次
8月22日下午14:00,著名作家小白和新锐导演阚若涵、译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彭喆共同做客思南,围绕“2017上海文学影视创投峰会成果展示:小白作品影视孵化合作发布”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谈。
(图左起:阚若涵 小白 彭喆)
互联网时代的IP孵化
今年3月,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携手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市电影发行放映行业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了“2017上海文学影视创投峰会”,秉承“开发好IP、提炼好素材”的初衷,适应互联网的时代特色,力促从文学到影视的转化和二度创新。
这个举措为小说作家和影视公司搭建起了更高效的合作平台,经过洽谈和磋商,现已促成了以上海市影视企业为辐射中心的多家影视公司与小说家的签约合作,首批签约的影视公司有译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云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影业有限公司等,签约的小说有小白的《租界》、《小目标》等。
优秀文学作品和影视企业的合作既是文学IP的孵化和创新过程,又是打破艺术界限,实现创意互鉴的动态尝试,目的是让更多优秀的作品通过其他的形式来抵达受众,正如上海市作家协会党委书记王伟的期盼:“我们会携手逐步推出一些机制性的转化洽谈平台,挖掘更多形式各样的优秀文学作品,逐步成为好IP,被影视开发所利用。”
深耕细作,诉诸笔端
小白的作品构思精巧、布局引人入胜,大获好评,《租界》已被译为英、法、德、意等语言,这跟小白全情投入的写作姿态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大多是以上海为背景,置入的主题、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租界》发生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有野战的元素,也有反恐的元素,属于政治惊悚片;而《小目标》是一个跟杀手有关的故事,偏向于深刻的人性探讨。小白坦言这些素材都跟他自己的经历有关,他很喜欢电影《阳光下的谋杀案》,前年更是亲自去南太平洋的库克群岛住了几个月,在封闭的环境下创作。
写《租界》时,小白花了很长的时间在上海档案馆、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等潜心搜集资料:“我几乎翻阅了那个年代所有的中、英、法文的报纸和档案,甚至巡捕房的卷宗。”小白认为只有真正的去深入了解,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最真实地还原现场。
从文本到影像:读图的文化诉求
彭喆女士坦言,在作协推介的40余部作品中,一眼相中小白的四部作品,一方面是被小白的才华所折服:“他是一个文学功底非常深厚、处理细节非常细腻的作家,而其中流淌出的历史沉淀深深吸引和打动我。”另一方面,小白几个系列的作品都关乎悬疑、推理、人性,与译心传媒集中打造的悬疑、谍战和军事项目不谋而合,她表示要摒除文学服务于商业的套路,深挖作品的内涵和多线并行的叙述手法。
谈及影视化的过程,小白非常有信心和想法,他想要制造一个“陌生化”的上海,与观众熟知的有舞厅、赌场、酒吧、咖啡馆的老上海不同:“我当时翻阅的书籍有上万幅照片,《租界》的场景设置可能与以往在基地或传统影像脉络下的视觉呈现不一样。”他要表现的是老上海原汁原味的,甚至充斥着魔幻色彩的东西。
阚若涵曾经将小白的《封锁》改编为《晚风》,他认为小白的写作有非常强烈的小说烙印,他的文本数据多、内容庞杂,非常烧脑:“前一百年上海有很多的宝藏和故事,太多的故事需要呈现,现在我们有了小白,这就是质量的保证,这就是真正的大数据。”小白的这种坚持就像踏入了“冒险家的乐园”,他的才华、胆量和特立独行总是带给人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