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2017上海国际文学周
2017年08月22日21:33 来源:上海国际文学周 作者:文字 / 江雪琪 摄影 点击: 次
8月21日晚上七点,著名作家张新颖、李宏伟、黄德海做客思南,围绕“人在哪里可以变得美好”这一话题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谈。
(左:李宏伟 中:张新颖 右:黄德海)
黄德海表示,对于写作而言,作品写得好其实是因为材料准备得充分。所有看起来天才型的写作,实际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容易,而是有一个很艰苦的过程在其中。
张新颖表示,自己很感谢阅读。阅读并不是为了强调自己与作者的共鸣,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是要观察作者写作的手法,哪里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要不断与作者发生对话,才能使自己进行较为深刻的反省。
“同时,写作也不应该是为了虚荣而写,而是应该在写作时意识到自己写作的局限,下一次就会想着突破,以此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人也会一点点变得更美好。”
黄德海以书中的一章为例,表示原来自己眼里只有对错好坏等这些截然二分的东西。但在写了这部作品后,感觉自己慢慢地走进了一些黑和白延伸出的灰色地带,逐渐碰到自己的边界,因而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调整,遇事不会立刻下一个很绝对的判断。
张新颖表示更喜欢读比自己表达能力好的书。“在现实中,有许多人热爱读书,也确实是阅读了许多书,但他并没有变的更美好。我们不应该将写作和阅读分开,写作就是一种阅读。”
黄德海对此表示认同,认为读书与写作应该结合在一起,一边写一边读才能使自己真正地深入思路。只有通过这样的过程才能与书建立一种关系,使其变得更加生动、真实。
李宏伟表示,如果对某一方面有兴趣,就应该以兴趣为主导来阅读。但是如果读到一定程度,觉得这对自己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时,不妨暂时把它放下,在阅读的同时也要考虑自己的能力。“至于碎片化阅读时代,随着人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这样的阅读形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存在。我们要善于从碎片中打捞出一些自己需要的。”
对于材料的选择,黄德海表示应该在能力和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多看多思考,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多做一点是一点。“我们应该培养自己辨认、挑选材料的能力,其实对材料进行判断本身就已经是在进入写作了。”
黄德海表示,读书有一个时机,如果真的不喜欢读一本书,就不要强迫自己。“此外,面对不喜欢的书时,不能轻易地下关于这本书本身好坏的结论。我们只能对自己的喜好做出判断,至于一本书到底好不好、伟大不伟大,其实与我们无关,要通过时间去检验。”
黄德海认为,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回到自己。“我不知道怎么号召别人去读书,我只知道自己每天都阅读。我们应该回到自身,应该反问自己是不是真的读了足够多的书。同时读不读书也是个人的选择,如果不读书,选择去做一些善事,其实也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