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2017上海国际文学周
2017年08月22日16:30 来源:上海国际文学周 作者:文字 / 谢茹楠 摄影 点击: 次
8月20日下午两点整,著名作家林白、文学评论家项静和作家及评论家张新颖来到上海市思南文学之家,以“实感经验与虚构写作”为名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文学对谈。
(从左到右依次为:林白 项静 张新颖)
在对谈的伊始,林白就作品《妇女闲聊录》为例,谈论了文学作品当中的文学性,她认为文学性从始至终都应该是流动的,而非是一个固化的状态。在《妇女闲聊录》中,虽然我们所读到的是一些与传统不一样的文学叙述方式,但仔细读来,会发现那是一种文学的最真实的存在方式。
(林白)
在这样的一个文学作品中,林白向我们分享了一些生机勃勃的角色,有相信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不为父亲之死而悲恸的人,也有虽身在农村却爱听高山流水的人。这些文学角色身上最珍贵的特质在于人物的昂扬而蓬勃的生命状态,基于这一点,读者们常常被这样淳朴而真诚的文字表述自然地吸引。
阅读或者创作,在张新颖的口中,“不是想要把自己的身份地位抬高来为身处水深火热中的人发声,而是站在一个同等的地位感同身受。”
(张新颖)
林白谈起自己创作《妇女闲聊录》时,说起自己在聆听自己作品中的角色说话时,有时是充满着尊敬,仿佛这些角色说的是更能够让人们产生认同的。正如同张新颖所谈到的,在我们现代文学的传统是人们往往会认为农村的群体是落后的,沉闷的,不善言谈的;而把这样已经被定义的人,还原成一个散发着生命的光亮的群体,这是我们现代文学写作中很难做到的。从这一点来谈,概念性的东西和实际感受到的东西是存在巨大的差异的。
(林白)
在林白的写作体验中,还有一件有意思的趣事。在新媒体时代的当今,她表示共享单车与微信平台的出现,使得自己的写作拥有了一种驱动力。前者的出现给她作家以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乐趣,而后者的存在使得以往的朋友与人群得以聚集,给她带来了写作的源头与灵感。
(林白)
项静基于此点,也提及了金宇澄《繁花》的最初在网上平台的创作,最终出现了一部描述上海八九十年代生活的小说作品。写作在这两例的出现下,显得极具现代感。
(项静)
除了与读者们讲述自己的实感经验之外,林白与项静也为读者们朗诵了两首诗作。在本次文学对谈后,读者们有序排队进行了签售,与两位作家林白与张新颖进行了进一步交流。
(张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