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2017上海国际文学周

文学对谈:历史、科幻、化身

2017年08月20日21:10 来源:上海国际文学周 作者:文字 / 谢如楠 摄影 点击:

8月18日夜晚七点,台湾新生代作家伊格言携其著作《噬梦人》,来到上海友谊会堂,与作家小白一起,就“历史、科幻、化身”为主题,对科幻文学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谈。

(左:伊格言   右:小白)

作为一个科幻作家,伊格言承认了他对于科幻文学的热爱,他认为:“我喜欢科幻,因为科幻最极端,而在一般的写实文类里必须要以象征的方式来处理。”然而,伊格言谈及并没有对写实文学避而不谈。在讨论到这类文学何以向极端趋近时,他列举骆以军《发光的房间》为例,阐述了文学的产生与“生老病死”及“性、宗教、文化”等因素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文学大类之中的长篇小说,也就是伊格言《噬梦人》的所属文类,身为一个特殊的文学形式,伊格言认为它们是具备了其特殊的意义——“万花筒价值”。小说家们凭空创造出一部作品,将另一个虚构的世界的精彩展露在读者们的眼前,正如伊格言援引的李敬泽的一段文字所说,“你看到一个或许不存在的世界以一种不容置疑的气势铺面而来”。

回归到小说《噬梦人》文本本身,伊格言塑造的是一个有关于“水瓢虫”和“梦的逻辑”的世界。他笑着谈论自己的这部小说,通过对自己文本中注解(《方程式测定仪》)来谈论自己写作科幻文学的本根,也就是对极端问题的追问,追问人的意义、身份的意义与自我的意义。

作家小白随后谈及在这部小说中伊格言使用大量笔墨写的脚注时,称其是“具有学术特色的小说创作”,在阅读观感上,脚注的分量是新颖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而在讨论完这些宏大的论题后,伊格言浅谈了自己的作品《噬梦人》,他对于自己在这之后的创作依旧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他对于“人”这个生物的讨论上,称其为“自然与文明的永恒战地”,也正意味着伊格言本身对未来写作的展望。

除却嘉宾的个人分享外,读者的提问也十分精彩,譬如在谈到行文证据与逻辑的问题时,作家伊格言也给出了相应的解答。谈及弗洛伊德的科学系统与《人类大简史》,他说,在一些社会科学或是自然科学的作品中,理论存在但是却并没有给出相应具体和充分的论据,这样的情况其实是值得期待的,正如我们对于未来的期待一样。

分享会结束后,读者们有序排队进行签售环节,与伊格言老师进行了更近距离的交流和讨论。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27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