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2017上海国际文学周

文学对谈:在写作中与生活重逢

2017年08月17日22:18 来源:上海国际文学周 作者:文字 / 强空薇 摄影 点击:

8月16日晚七点,作家弋舟携新作《丙申故事集》,作客环球港西西弗书店,与嘉宾徐则臣、王苏辛展开了“在写作中与生活重逢”的文学对谈。

(图中从左到右依次为:弋舟 徐则臣 王苏辛)

作家、本书编辑王苏辛介绍道,《丙申故事集》内含五篇短篇小说,五个故事,笔触就像是一个经历了人生苦辣的人,用节制内省的笔法地写就,让人读来感到一个很澄明的世界从眼前升起。弋舟表示,其中三篇作品是在同一个月写就,风格却截然不同。这也是个人创作能力与状态的体现。

(王苏辛)

在徐则臣看来,有两种小说家,一种以讲故事的方式写小说,另一种以写论文的方式写小说。弋老师属于后一种,理性控制能力很强,往往这样的作家水准比较稳定。

(徐则成)

弋舟回答:“则臣编辑的职业要求他对生活有总体性的关照目光,跟他聊天对我很有启发。同时他也是我们行业标准的执行者。作家也如同跳高运动员,一次超越了自己的极限,就能知道自己能够逾越那个高度。”

(弋舟)

王苏辛提问二位:“写作仿佛是重新过了另外一个人生,精神意义上,二位有没有写作的生活和写作之外的生活之区分?”

徐则臣答道:“以前有,现在很难。一个作家不在写作的时候,也在准备写作。作家所闻的一点一滴,未来都有可能出现在笔下。所以一个作家不只是在稿纸前才写作,而是一直在写作。作为编辑,我也有职业病,包里常备五支笔,因为我害怕手中没有笔的时刻。”

弋舟补充道:“在当今的时代,我希望每个人对自己有坚持。那是一种持久的对自己的认定。如果一个作家职业感没建立起来,便并不是一个好作家。”

对于“故事”,弋舟这样理解:人是对故事有巨大依赖的物种,对世界的想象,对历史的传承都依赖于故事,把故事写的有趣味性的基础是了解人的内心。

(弋舟)

徐则臣表示,故事的重要性在于传播。故事调动五感,调动身体的各个知觉去感受,而不是直接讲道理,所以效果比讲道理好得多。他继续说道:“当作品大于作家时,能造就最好的小说家。也许这个作家没有高深的思想和情操,但其作品通过讲故事的天赋,独到的艺术手段,良好的经营,能够让读者领会到自己表达不出的部分,这就是那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位作者或许不是圣人,不是哲人,但一定是最好的小说家。”

现场有观众提问:“小说家会不会有写不出来的时候?又怎么克服呢?”

弋舟答道:“肯定有,各人应对的方式不同。遇到这种情况,硬写也不是不可以。”

徐则臣说:“写不下去意味着遇到了一个难度,这个难度不是绝对的。这是抽象能力的体现,在这篇小说遇到困难,另一个小说也会,即使是不同的故事。我会尝试着硬写,哪怕跌跌爬爬,姿态难看地爬过去,也要试着去写。这道坎今天跳不过去,明天也要接着跳。写作也有一个思路过程,没写到那个地方就跨不过这道坎,故而绝知此事要躬行。”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241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