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2017上海国际文学周

文学对谈:回溯中国精神之上游

2017年08月17日21:24 来源:上海国际文学周 作者:文字 / 江雪琪 摄影 点击:

8月16日晚上七点,著名作家李敬泽与冯唐、黄德海、黄昱宁做客思南,围绕“回溯中国精神之上游”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对谈。

(从左到右依次为:黄昱宁、李敬泽、冯唐 、黄德海)

冯唐认为,李敬泽在态度方面给了自己很多力量。“能几十年如一日,不思改变地做一件并不全是开心的事,并且始终坚守阵地。”冯唐说道,“同时还有那么多年一直在扶持新人,却仍旧有时间写作,并且写得好,这也鼓舞了我。”

提及李敬泽新书《咏而归》的内容时,冯唐表示,这是自己一直期望看到的内容,是对中国古代文化非常明确的解读,而这在现今非常之少。“中国三千年的文字历史中有特别优秀的东西,但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糟粕。如何把这些东西过滤出来,解读出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是十分值得思考的。”冯唐认为,这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文化底蕴与对社会的深切思考。

李敬泽围绕新书《咏而归》,表示读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学问,而是为了得到生命中的春风,以此回到自身。于他而言,写这本书,就是属于自己的咏而归。“在这个意义上说,就这本书来讲,也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心中有所得,同时心中欢喜,忍不住地要说,边念叨着就边回家了,如此而已。”李敬泽笑道,“我自己就是那个普通人。”

黄德海则对冯唐特别朴素的写作姿态给予了高度赞赏。他认为,写作需回到城市的街巷里去,体贴便是这本书很重要的一点。他以一则画眉趣事为例,表示现在很多人在理解古人时,总是认为他们应该是怎样的,实际上便是怎么样的。但这本书真正告诉了我们古人的样子,更添生动。同时黄昱宁也表示,只要写作的视线和距离是正好的,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笔触就会更加自由。

李敬泽认为,无论从文章的角度还是思想的角度,现在人们的经验与古人经验的碰撞混杂、矛盾冲突才是最有意思的。《咏而归》并非是一本解说经典的书。他以夜航船为例,“不能仅仅是尊敬,这样就显得远了,还要拿起一本书相当于与故人于夜航船之中。”

李敬泽表示,读书,特别是读古书,首先是语言的障碍,闯过语言的障碍后,最后要如同与故人在平地上相遇,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相互理解,相互感知,这样才是读经典真正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之处,甚至是他们的难处。“当我们和对方有着人对人的把握时, 才能够更好地理解,而不再是单纯地当做经典,就如同翻过这座山,就有乐趣。”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23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