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上海观察:首届诗歌青创班再聚首,以诗歌致敬青春

2017年02月28日14:28 来源:上海观察 作者:张熠 点击:

“把灯点到石头里去,让他们看看/海的姿态,让他们看看古代的鱼/也应该让他们看看亮光/一盏高举在山上的灯。”2月26日下午,伴随着电台播音员方舟情感丰沛的朗诵,“致敬青春:1990—2017——上海作协首届诗歌青创班作品朗诵会”在上海图书馆拉开序幕。现场座无虚席,就连走道里站满了听众,首届诗歌青创班成员也从世界各地赶来,在上图朗诵团的朗诵声里,回忆青春,致敬诗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校园属于诗歌,那时候的年轻人也热爱诗歌。读诗、写诗,年轻人壮怀高远,以一行行文字记录青春。1990年,上海市作家协会举办首届诗歌青创班,这也是唯一一届以“诗歌”为名义开设的青创班。诗人陈东东、丁丽英、陈柏森、旺秀才丹、火俊、上海书画院画师喻军等都是曾经的学员。

朗诵台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书画院画师喻军对诗歌青创班的“学习”生涯记忆犹新。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诗歌青创班学员跟着老师去崇明岛等地采风、集中学习,留下不少诗歌作品。等到各自回归工作岗位,写诗的习惯就一直保留了下来。如今,从纽约、日本等地专程赶回上海参加朗诵会的青创班学员里,在文化单位、银行、收藏界等各行各业工作的都有,而他们的共同点是对诗歌持之以恒的热爱。

“青创班是中国诗歌的投影。”首届诗歌青创班再聚首,上海作协会员、曾长期从事报社编辑、记者工作的火俊十分感慨。“青创班成立时,正是中国社会诗歌发展到高潮的时期。27年来,诗歌一度从顶峰走向低谷,徘徊了将近十年。近年来,借助于新媒体,诗歌又重新走向复兴。在这个时刻,我们举办作品朗诵会,正是上海诗歌发展潮起潮落的缩影。”火俊说,朗诵会以“致敬青春”为主线,有双重含义。其一,27年前的学员多是20岁出头的年纪,正值青春年少;其二,对文化史而言,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也恰似一名青年。“致敬我们的青春,也是致敬诗歌的青春。”

“中国诗词大会将诗歌重新带入观众的视野。趁着诗歌复兴的热潮,把当年诗歌青创班的人都召集回来,希望看看大家都写了些什么,写作的状态如何。令我们高兴的是,大家几乎都没有间断过写诗。”上海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张烨喜出望外,“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回眸青春,希望诗歌创作能承前启后,不要断代。”朗诵艺术家现场朗诵的诗歌作品,不少是学员们近年来的新作。

走过近30年的诗歌创作,学员们对诗歌写作的变迁有目共睹。“90年代诗歌的传播渠道比较有限,不像现在这么便捷、有这么多媒介。相对而言,那时候写诗比较自我和纯粹,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较深。”喻军说,“90年代,诗人崇尚诗歌精神的高洁和灵性,审美尺度和标准不像现在这么难以拿捏,诗人多对诗歌抱持敬畏之心。”岁月流转,新媒体促成了诗歌的复兴,带来诗歌创作的再次繁盛。但人人都能写诗的时代,诗歌品质的参差不齐也饱受诟病。喻军担忧:“现在诗人和诗作几乎可用速成二字来概括,而且各自偏重自己的立场和书写模式,呈现出圈子化、排他性、孤芳自赏、自视甚高等特征。诗坛被人为地划分出若干个山头,很多诗人站在自我高地上下不来,虽然创作手法和意识观念上比过去有进步,但诗歌品质反而有所下降,和社会的疏离程度也有所加强。”

年岁增长使火俊对诗歌有了更深的体悟。“90年代的诗歌,强调对传统桎梏的突破,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回归自然,更追求内心的和谐,才知道传统的最为可贵。”

近年来,趁着诗歌复兴的契机,喻军、火俊等诗歌青创班的学员们,经常组织雅集、采风,充分享受诗歌的魅力。尽管当下诗歌生态芜杂、喧闹,甚至不乏“诗歌已死”的论调,但对于诗歌的未来发展,喻军却一点也不悲观。“活跃并不是坏事,目前的浮躁是必然的过程,时间会自己纠偏。诗歌自身也会逐渐地把表面的东西剥离出去,而渐渐显现它应有的本质。相对于诗歌,诗人只是过客,一代代诗人,只不过是前后不同地走在同一条回乡的路上,走着,就是风景。”

“致敬青春:1990—2017——上海作协首届诗歌青创班作品朗诵会”为“海上心声·春”系列朗诵会,由梁波罗、过传忠、孙渝烽、陈少泽、赵静、陆澄、方舟等朗诵艺术家携上图朗诵团成员共同演绎。朗诵作品分为“哲思篇”“爱情篇”“时空篇”“诗心篇”四个篇目。“海上心声”由上海作协与上海图书馆联合创办,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每年四场“春、夏、秋、冬”朗诵会,是沪上朗诵爱好者的盛宴。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02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