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17日10:39 来源:上海观察 作者:施晨露 点击: 次
“90后”写作群体即将全面登上文坛——这一在业界流传多年的判断似乎正要“瓜熟蒂落”,老牌文学杂志《人民文学》今年第1期首次开出“九零后”栏目,《上海文学》杂志则将去年最后一期辟为“青年专号”,包含“新人场特辑”小说、“90后诗歌选”两大板块。
一方面是传统文学圈多年热切盼望、扶持“90后”写作者成长,另一方面,新一代写作者活跃的舞台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网络社区、APP培养起一大批大V写作者、段子手、网红作家。尤其是在年轻写作者中,出现“颜值当道”的偶像化倾向,写作和出版则流于碎片化、“鸡汤”化。
“这是一个点赞的时代,可能你的传统小说卖不出去一、两千本,或者被退稿。但在网上写一篇文章,几万人点赞,拥有更多粉丝群”,青年评论家李伟长指出,对于新一代写作者来说,文学生态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是坚持寂寞的严肃写作,还是迈向热闹的网红出书,在“90后”面前铺陈开的,是一条逐渐分岔的写作道路。
“纯文学的主流反而是非主流”
农历新年后,第四届“黑马星期六·上海文学新秀选拔大赛”悄然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颁奖仪式。这项由作协旗下云文学网主办、面向上海地区高中生的写作比赛素来低调,仅通过入校海报和官方微博等形式介绍赛制,但每年仍吸引数百高中生参赛。今年,来自曹杨二中的张越扬经过三轮赛事从800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夺冠。
除了面向高中生的“黑马星期六”,上海作协旗下“会师上海·90后创意写作大赛”已连续举办5届,每年邀请知名作者、文学期刊主编为进入决赛的选手担任一对一写作导师,并与世纪文睿合作推出“90后·零姿态”系列丛书,先后有数十位“90后”作者出版个人文集。但与市场上流行的那些动辄数十万销量的高颜值网红作家的作品相比,更偏向严肃写作的“零姿态”仍是小众的。
“为什么以前不区分‘50后’、‘60后’写作,现在却习惯于用代际为写作者分类?”第三届“会师上海·90后创意小说战”总冠军徐畅目前供职于《上海文学》杂志社,在他看来,写作生态的变化,而非时间概念,决定了这种标签式的分类,“过去作家的写作模式、成名方式都很类似,从传统期刊出来,获得很大名声之后成为著名作家。‘90后’中,很多人不需要在杂志上发表作品,不需要经过传统渠道认可,就能成为‘网红’作家。”
出生于1992年的吴清缘念高二时通过上海作协发起的“文学百校行”项目走上写作之路,此后又成为上海作协的首批“90后”会员。如今本职工作是中学教师的他更多地与“00后”打交道,“他们眼中的’90后’作家,是畅销书书架上可以看到的那些很长很长的书名,一个又一个温暖的小故事。在‘00后’看来,这才是‘90后’作家的模样,纯文学领域中的主流,对他们来说,反而是非主流。”
“真正的‘90后’文学繁荣还没有出现”
“‘90后’写的小说,包括我自己的,语言基本不是大问题。但写生活体验的时候,太个人了,成为一种情绪,使得小说很难有比较大的主题,非常不开阔。都市人的孤独,难道就是一个人在家看电影?”在徐畅看来,很多文学期刊推出“90后”群体的作品,但这还不能算是“90后”文学繁荣,因为真正在文学界里处于重要地位的作品,并没有出现,“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如果不往前进步,充其量只是个写手,不断重复过去,没有突破,沦为平庸。想要不断提高,就要找到每个人独特的小说品质、写作方向。”
17岁就赢得第四届“会师上海˙90后创意小说战”总冠军的黄先智对身上的“90后”作家标签有些苦恼,“我不希望别人的评价是,他是1998年出生的,能写成这样,和同龄人比起来已经很不错了。”
“最年长的‘90后’也要谈婚论嫁了,为什么给他们贴上一个‘90后’标签之后,大家还会经常把他们当小朋友来看待?”在李伟长看来,身上贴着“90后”标签的年轻人,尤其是写作者,恐怕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撕下这个标签,“我甚至不知道以后有没有可能被撕下来,因为当这个标签被当作一代人的定义后,他们作为写作者的身份已经被模糊化了。”
“别人觉得我们还是小孩子,是因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写作没有到达一个量级,我们在写作的成长上有所欠缺,这是一个事实。”1991年出生的王苏辛以“普鲁士蓝”为笔名在网上发表作品,“严肃文学还是小众的,作家的早熟不是常态,晚熟可能才是常态。我们的前辈十几岁就参加工作,累积了很多社会经验。而我们这一代人,硕士、博士毕业都快要30岁了,才刚刚进入社会,生活还比较单纯。没有办法去否认,也没有办法去辩驳,只能靠作品来说话。”
当作者还是艺人,要读者还是粉丝
吴清缘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同龄写作者运营着一个微信公众号,轮流发表文章。在网站“知乎”,他以犀利评论、幽默文风见长,拥有数万追踪者,成为另一种形式的“网红”。在他看来,自媒体时代对写作者有更高要求,既有文学性的,也有传播度的。传统写作与网络写作可以“并驾齐驱”,两只脚走两条路,“但被‘点赞’的时候,确实会感受到非常大的愉悦和成就感,这让人上瘾,同时也值得警惕,千万不要背离写作的初衷。我一直跟自己说,现在处于非常关键的时点,我可能会动摇,走到那边去。”
吴清缘所说的“那边”和“这边”的拉扯,可能正是这一代写作者所处的分岔点。在近两年的上海书展上,90后“高颜值”作家张皓宸、北大90后双胞胎兄弟苑子文、苑子豪等,都引起众多年轻读者追捧,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每一条动态,几乎都能在瞬间收到几万条“秒赞”。但对主流文学界来说,“他们是谁?”这样一个基本问题,甚至还是一头雾水。
当作者还是艺人,拥有的是读者还是粉丝,对于新一代写作者来说,未必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选择题,但确是一道需要回答好的思考题。“你必须始终清楚,自己真正想写的是什么?无论是写畅销作品还是严肃作品,都要想明白自己的情感来源是什么,否则你的理想读者可能会比较少。但最有可能的是,你遇到的那几个读者就是你的理想读者。”王苏辛说。
“90后”会成长,“90后”作家的读者群抑或粉丝群,也终要深入生活和生命的本质,终会需要在文学中寻找灵魂的位置。“无论是几零后的写作者,都要老老实实写作,老老实实体验生活,坚持初心,善于思考,自由书写自己的文学梦想,奉献给守候着的理想读者。”李伟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