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观察

现实的辩说与文化的杂糅 ——近期上海文学创作一瞥

2017年01月12日11:09 来源:未知 作者:杨斌华 点击:

 时光在缓慢地流逝,转眼之间,又到了检视上海文学写作的时候。尽管外面的世界喧闹异常,而文学依然在继续,在不温不火中前行。说它是品性的坚守也好,说它是缄默的思考也罢,我们仍然确信,文学是一个年代思想的坐标,文化的礁石,生活的灯塔。只是在这个错杂纷繁的时代,它无法激昂地抗争,它多少显得静默而从容。它在生命的平静中间荡漾起一道微澜,在语言的雅致背面凸现出一份冲淡。

2016年第一期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文学评审项目共12部。其中,9部初步通过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大宋江山》,长篇小说《梦回上海--海棠丽人》,长篇纪实文学《周恩来与中国电影》,长篇小说《同和里》,长篇小说《十七岁的轻骑兵》,长篇纪实文学《长河秋歌七君子》;文学批评《后乌托邦批评:(狼图腾)深度诠释》(修正版)(英文版)翻译推介,长篇小说《慈悲》(保加利亚语版)翻译推介。

一、

长篇《大宋江山》是作家、批评家葛红兵及其创作团队的作品,主题宏大,卷轶浩繁,具有时间概念上的广度和宽度,自命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全面反映大宋历史的超长篇小说。它具有学者型作家写作特有的深度,以及深刻的反思性和批判性,采用权威历史研究成果,以古为镜,直面并喻示当下现实,试图揭秘和虚构场景来还原历史,揭示历史与现实的内在关联。在技巧性上,充分运用历史小说类型的叙事模式,使得作品具有影视改编的潜质。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实质上是团队写作的缘故,人物语言尚欠缺一定的历史个性,描写也存在一定的简单化,局部还比较粗糙,章回结构及具体描述上可以继续打磨。

毛如麟的长篇小说《梦回上海-海棠丽人》大致属于流行多年的上海历史小说之一种,无论立意还是构思都比较合乎创作常规。它以孤岛时期的时尚界为切入层面,讲述老上海十里洋场的故事,勾勒了民国草根逆袭成功的传奇,在叙述上海时尚男女的旷世奇情的同时,实际上还原了一个民族企业由诞生到发展壮大的过程,传达了浓郁的海派风情。其特色是史料性历史感强烈,在历史的虚构和叙事的真实性中企图找到一种平衡,语言具有老上海特色,场景描写颇具年代感,叙事从容,具备影视改编的基础。可以说它集中呈现了上海故事和经验传达中的各种特有的文化元素和辨识度,语言上有明显的方言特色,但文学传达的个性还不够突出。我一直以为,这些年上海题材的写作大多匮乏一种重新考量与辨识历史文化的言说能力,需要更高更新的思想理念的引领和提挈,不然会在同类作品中显得平俗。

曹致佐的长篇纪实文学《周恩来与中国电影》主题立意重大,作为纪实文学创作艺术特色鲜明。它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与回忆,表现周恩来总理对于中国电影事业深切的关怀与保护,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与宣传教育意义。作者创作态度严谨,几易其稿,其忠实历史的态度殊为可贵。创作上聚焦周恩来和中国电影,视角独到,可读性强。其旨在表现周恩来为国为民奋斗历程中所展现的高风亮节,引领和保护革命文艺事业发展历经的风风雨雨,并采用了错杂繁复的写作手法,如讲述、插叙和倒叙手法。如何在众多同类题材作品中别出机杼,不同凡响,确实是作者面临的一个难题。我觉得,不能忽视对纪实文学这个特定的体裁概念的厘定,记叙的真实性和文学性两个向度都不可回避,而本部作品主要是由带虚构色彩的回忆性散文文字组成,因而以此来应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人物和文化现象,是特别需要细致辨析和考量的。或许,回忆性文字可以相对松散和随意,但与之作为纪实文学作品的要求和标准还存在差异和不可通融处。

王承志的长篇小说《同和里》以现实主义的写作笔法,比较细腻地呈现上海特定历史时段的日常生活,这种文学立场本身值得倡导和激励。其文字亦庄亦谐,叙事成熟,着意表现小人物、小视角、小弄堂,但是读来令人唏嘘,折射出一个年代所蕴涵的悲欢离合和世间冷暖。我觉得,作者的创作历史和经验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繁花》相比格局和容量都难以比拟。这部小说的特点是运用了小男孩“大耳朵”的视角,讲述了上海上世纪60年代的市井生活,生活气息浓郁生动,充满了繁复错杂的生活交响。语言上有上海特色,颇具文字表现力,显得精到幽默。不足之处在于长篇叙事需要相应的容量、长度、宽度,还有相应的思想品质、道德筋骨和生活温度,这样的作品才会具有久远的影响力和深切的感染力。我以为,记叙历史记忆的作品也应该能从中触摸到当下个体内心的律动,以及悠远历史与文化记忆在个人精神生长过程中的缓慢的浸淫与锚入。优秀的文艺作品重要的在于思想的奇崛和技艺的经营,在于语象的自然脱俗和语词的妥贴精准,从而构成个体的辨识度。在语言功底苦心凿造的背面,真正可能使之厚积薄发、成就佳构杰作,可能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冲决精神与艺术视域的自我限囿,如何具备敏锐的生活洞察力和蹈厉飞翔的思想人格。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对上海文学的一种苦心期待。

路内的长篇小说《十七岁的轻骑兵》选题较为成熟,艺术性较强。

刚刚获得“茅盾文学新人奖”的路内是近年上海风头最健的青年作家,在国内文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十七岁的轻骑兵》原是主题短篇小说集,先应出版社要求定为长篇,其中就有需要进行体裁甄别的问题。它以一座虚构的三线城市,一个少年的成长故事,10个平行独立的篇章构成,来展现90年代初社会转型时期的民生和心态。我认为,作者创作正处于喷涌期,这事实上是严格意义上长篇写作的零部件,无论作为经典长篇叙事,还是主题短篇小说集的定义,都有可斟酌处。在传统意义上而言,短篇更讲求写作的意味,文字的留白,以凸现整体的社会文化境遇下的个人书写,以及语言的精致和节制,张弛自如,这些都需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加以深入的摸索和探察。对路内来说,可能还是需要在小说叙事上持久不懈地熬炼和打磨,而不是简单量的集聚。而且,他应该在长篇创作上投以更多的心血。甚而,我以为,这代年轻作家呈现给我们的文字景象,是否还欠缺一种在缓慢的写作路程及思考中不倦地探路前行的整体观和过程感。

长篇纪实文学《长河秋歌七君子》呈现主题重大,史料较为扎实,叙述较为得当。作品以详实深入的笔触表现国难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气节与抗争,富于教育意义。就选题质量而言,内容史料扎实,叙述较为流畅。它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展现进步知识分子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的人生际遇与命运沉浮,并将个人命运在大时代的框架中予以有效呈现,有丰富的历史感与充沛的艺术感染力。作品将“七君子事件”背后的思想关联性加以阐析,兼及七君子各自思想发展历程,突显史与思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其自叙特色融学术研究、纪实报告、文学散文于一体,学者陈思和在推荐语中指出了它将历史研究与文学创作相融合的写作特色,还有对七君子整体的综合研究,以及对研究空白的重要弥补,因而值得重视和扶持。其文字颇富个性特色,篇章结构分明,史传形态完整丰厚。也有评论家指出,不足之处在于剪裁上还需打磨,有时候人物被淹没在汪洋的叙述之中。

在两部翻译推介作品中,《后乌托邦批评:《狼图腾》深度诠释》(修正版)英文版翻译推介项目,用文本分析的方式,切入这一近年来成为华语文学输出典型案例著名的文学读本,立意新颖,展现一代新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磨砺和成长历史,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学术书的海外传播较为难得,值得扶植鼓励。另外,译者资历上佳,是译介该书的理想人选。该书从十二个方面全面分析中国人追求理想和精神成长的寓意系统,借用各种学术分析方法,既是学术作品,也是外宣作品。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当然,也有论者认为,该选题过于高估《狼图腾》小说的艺术价值与在全球的影响力;就中文本的批评文本而言,整体的构思气魄比较宏大,表示从符号学、语言学、宗教学、人类学、性别学、生态学、文化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哲学和民俗学来分析小说,但一本书是否可能在有限的章节运用十二个人文社会学科的分析方法?如何保证这种运用是深入精当,而不是浅尝辄止?这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意见。

有关《慈悲》(保加利亚版)翻译推介项目。小说原作是近年来具有全国影响的上海作家原创长篇小说之一,在《收获》发表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以后,不仅获得国内一系列奖项,而且在图书市场取得成功,在读者中具有良好口碑,是名副其实的具备双效益的作品,海外推广具有重大意义。路内是沪上文坛近年特别活跃的青年作家,《慈悲》讲述个人五十年的生活,从一个切面剖析展现了大时代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题材切入时代变迁、普通人生活、一代城市工人的疾苦诸多层面,符合“重大题材”的题中拥有之义,而且技巧娴熟,文学性强,文本具有持久生命力。最近,路内又获全国茅盾文学新人奖,这是一个传递中国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的声音,展示自我形象的良好机会,是表达中国经验,使世人了解当代中国的较佳方式。本书已与保加利亚出版社签订翻译出版合同,操作符合商业规律,题材切中海外读者对了解中国当代生活的渴望,有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

二、

散文集《品德三字经》《品德千字文》系列。巢峰老是著名出版家、辞书学家,他有意潜心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写作精神,难能可贵,值得褒扬。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结构分明,逻辑严谨,编排上力求由浅入深,讲求两种语言思维方式的融合和叠化。这是一种高难度的重写,需要重新提炼,有些字词需要重新斟酌。如何多渠道多样形式地发挥作品的全方位影响力,是文化产品在新媒体语境下破茧而出,求得广泛关注,亟待需要进一步考察。

《龙剑诗稿》系个人申报,作者虽坚持多年诗词写作,但在专业水准和成就上是否与中华优秀词家相称,与音韵格律的严格要求相符,需要方家进一步推定。评委认为,这部诗稿一是基本音韵词律的运用似仍存可质疑处,希望作者斟酌修改,二是在相关语境下,是否可以进一步探讨诗词写作如何在与现代性的遭逢中,将文白两种语言及其表达语势、语态相互融合好,有论者认为值得商榷和研究。

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孙中山的故事》,该选题申报者多年来从事相关工作,有较为丰富的资料储备与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选题主题重大,尽力表现孙中山先生光辉的革命历程。但经评委集体讨论,觉得该选题在处理上过于简单,流于常识性的描述,没有比较突出的闪光点。和以往的孙中山先生传记作品相比,该选题特色不足,失之简单,比如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与思想历程,都是比较浮泛的描写。作为入门级的作品未必不可以,但是不符合重大项目的要求。 

殷健灵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她是当下成长小说的代表性作家,有观察力、想象力,文字清新雅致。锐敏细腻,作品立足现实,视角独特,题材也比较多样化,有人评价她的作品能从心理的剖析转向对灵魂的叩问,这是对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一种颇富价值的意义的延展和突破。《回家的路》表现家庭和亲情故事,有感人的细节描写,有一定的隐喻性,但对中国成长小说的独特贡献究竟在哪里,值得细加探究。《出逃》偏重讲青春期的故事,表达细腻,冼练精准,在上海同侪作家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有评论家以为,上海儿童文学创作要在上海文学传统中建立自己的位置和价值感,需要注意对当下生活的变化和交融性、复杂性、紧张感作出更深入的把握,对时代生活中的生长性、变化性经验有更强的思考和表现能力。这涉及到人物性格的塑造的自然度,叙事方式的变化和突破。《青春密码》侧重描写校园生活和友情,怎样使儿童文学写作同样成为一种不断上升和拓展的语言艺术,值得思考。这就要避免在创作题材、语境和意义的凸现及延展诸多方面的平推、平移,要使儿童成长类题材的作品也具有文化的隐喻性。这可能是儿童文学创作的生长点。《侧耳倾听》主要讲述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境,表现他们如何战胜困难,走出逆境。这四个集子有明确的主题,立意尚新颖,代表了作者写作的整体水准。

三、

从这些部作品来看,虚构类的长篇小说创作水平较为齐整,虽然并非专业作家的创作,但也具备了相当的文学水准。其中,《大宋江山》系葛红兵领衔的团队写作,因其超常的规模和形制,在本次申报的所有作品中独具特色。而其他三部长篇小说,则各有千秋,具备了一定的创作水平。从几部长篇纪实类文学作品来看,也许在某种程度上表征着当下上海纪实文学的创作走向和风格趋势。与以往相似,就这次申报的几部纪实文学类作品的作者年龄和质量状况来看,作者年纪较大,水平比较一般,创作队伍呈现相对老化的现象。年轻梯队未能组建好。但我们依然担忧的是它们的文学特色,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的大小。上海历来是纪实文学创作的重镇,产生过许多极具影响的佳作杰构。并且,也培养了一批热爱并擅长于纪实文学创作的作家,有一些作品还获得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历史上,上海的报刊杂志刊发了大量纪实文学作品,出版社出版了一大批纪实文学书籍,有的还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各种文学奖,团结、吸引了大批全国的优秀纪实文学作家。但在当下,培养一支年轻的纪实文学创作队伍已然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上海作协创办了电子杂志《上海纪实》,发表纪实文学作家的当下作品,通过“三屏联动”,资源分享,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并在开拓文学互联网传播阵地,参与改善网络文学内容生态方面做出初步尝试。今后,上海文学界亟待进一步加大对纪实文学创作及其它传统文学写作的支持力度,同时积极探索“互联网+”环境下,老品牌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不断创新、壮大文学载体和阵地,提升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传播力。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9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