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路内长篇小说《慈悲》专题
2016年12月09日09:42 来源:上海作家网 作者:上海作家网 点击: 次
路内长篇小说《慈悲》研讨会已经进行一个多小时了,有关路内小说的发言我概括一下,基本上包含四个关键词,第一个是70后,第二个是工厂,第三个是现实主义,第四个是简约。我本人阅读完这部作品已有一个月了,所以当时的一些感受稍微有点遗忘,在听了大家发言后,很多意见我都同意。
我再强调下自己的两个感受,一个是路内跟城市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个城市不是一般的城市,主要是讲他跟上海的关系,刚才好多人发言都谈到路内写工厂生活,包括写他父辈的生活,当然每个人的评价不尽相同,有些人说他写的很抽象,有些人说他对父辈生活的描写是通过间接的渠道获得的,我想如果路内不跟上海发生联系,对一个工厂的处理,对70后经验的处理会是什么样,所以得到可以看看周围的一些人,他如果是到来,肯定是有变成徐泽成这样一种写作方式,有12万字可能就会扩展到24万字或者30万字40万字,他对于叙事上面处理上可能会文雅,他如果还是在江苏,他对于化工厂生活的熟悉程度会凭借他儿童的记忆,会展示出另外一幅作品,他这个作品看了以后,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写的非常简洁,这个简洁过程当中跟前边写的《花街往事》,有一个质的变化,前面小说对于细节包括个人经验的处理是比较投入,但是这个作品《慈悲》的写作就比较简练,反映了什么?我觉得他在小说意识上对于结构的重视,对于整体的关注,这个意识我觉得非常强,他能够尝试着,或者说试图从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个有能力的有节制的来处理自己的细节的故事,这个我觉得他是一个变化,这样的一个变化可以从小说来说,对于小说意识上、小说美学上有自己的考量,刚才孙甘露也讲,我们很多的作家,包括余华这些人,当他在浙江写的时候,可能就是凭借自己感觉经验在写,是到了上海以后,后来跟一些批评派专家交了以后,写《活着》的时候就加入了很多现代主义的要素,路内最近这两年变化还是蛮大的,我觉得批评跟作家创作经验之间的磨合,不是说现在已经非常完美了,但是这是一个变化,所以城市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不是可有可无的。
第二个是刚才大家谈到的现实主义问题,很多人说余华的小说《活着》是回到现实主义的一个回潮,在路内的小说写作当中,我觉得实际上也有这么一个现象,他出现了很多次,特别是《慈悲》这部小说,按照现在来看现实主义的风格是非常明显,但是他到底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写法还是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写法,我觉得这两个之间有区别。我是倾向于后者,也就是说他在一种感受上是具有现实主义,但是写作手法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一个,路内他小说的叙述元素过程当中,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这里面不得不提的他对于电影,或者讲影视这样的一个写作要素,对于他创作的影响,所以我看他的作品当中,刚才元宝包括雷达老师都提到,他的简约风韵不错,我们从影视的角度来讲让我想到了意大利的电影,意大利的电影在处理现实过程当中,跟路内的小说可以对照起来看,他有细节,世界上这个作品当中细节是有的,但是对细节的处理,路内的处理有两种方式,一个就是用叙事,作家直接叙述的方式来提,还有推动对话的方式来提,意大利60年代黑白电影里面非常多的这种处理方式,而且电影不像小说,小说可以用大段的文字来写,电影就只是三四秒或者五六秒,不可能维持半个小时,所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你必须要完成,所以他的细节处理我觉得受影视的影响,而且还有细节跟整个电影完整性的匹配问题,所以他的电影处理上,一方面确实是关注细节,但他这样的细节跟春秋的现实主义的,把细节无限放大的一种处理方式,确实是不不一样的。所以我印象当中比较深的玉生看病去,走到医院里面,小何医生专家门诊,挂到最后他跑到和尚庙里去,不去看医生,我们如果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说,如果传统现实主义来说,一定会把玉生整个心理过程处理得非常丰富,如果从这样一种描写角度或者这种一种评判角度评判路内的小说,很多人会觉得路内的小说一体化、丰沛,但是目前他就是这样一种风格,而且跟整个小说叙事是统一的。当然这个作品从篇幅的角度来说,12万字确实还不够,所以路内对于我们上海的那些作家来说,我觉得确实是值得期待的,他会写出更好的作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