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深圳商报:《随想录》三十年 巴金故居办讲坛

2016年08月09日13:53 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楼乘震 点击:

6日下午,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兼《晶报》总编辑、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社长胡洪侠在上海畅谈自己研读巴金《随想录》的体会,研究角度受到专家和听众赞赏。

今年是巴金先生晚年巨著《随想录》完成三十周年,巴金故居邀请海内外文化名人在沪举办憩园讲坛,与读者交流学习体会。5日下午,上海的高温虽有下降,但仍有35℃,许多读者冒着酷暑从四面八方赶到季风书园。

胡洪侠是巴老的忠实“粉丝”,他所收藏的《随想录》版本之全在国内屈指可数。他从自己在河北老家初读《随想录》、到深圳逐步理解《随想录》、主编深圳商报《文化广场》时大力宣传《随想录》的经历说起,认为《随想录》不仅仅是一本散文,不仅仅讲了一堆故事,它是一条道路。这条路由巴金开辟,无数读者维护,迄今尚属畅通。路虽成,但路旁的风景在变,如今走起这条路来,于不同的时间、地点,会遇见不同的景观。也许可以归纳一下这条路的不同走法,以求让更多的人看到更丰富的《随想录》风景。

胡洪侠认为,《随想录》是一本“百年之书”,它的主角不是巴老,而是时间,没有哪一部书,时间在其中扮演那么重要的角色。胡洪侠把1919年到1949年命名为“激流年代”,巴老的角色是领唱;1949年到1979年是“改造年代”,是一个合唱年代;1979年到1999年是“随想年代”,巴老忏悔,独立思考,呼吁讲真话,再次喊出“没有神”,这是独唱年代。实际上每一个年代都是对前一个年代的否定,是对前一个年代的背叛,巴老的一生就是在这种痛苦的自我否定过程中走完的。

胡洪侠经过仔细的文本阅读,统计出《随想录》中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和出现、消失的顺序,他从这些变化中看到巴老的观念在变、用词在变、勇气在增加、深度在增加。他认为《随想录》是记录了巴老晚年成为思想巨人的一部大书,又是一部未完之书。第一是巴老自己没有写完,尽管他得享高龄,但他的身体状况让他没有写完,他有很多话,如果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说是一种说法,如果放在21世纪,他可能会把话说得更到位,也可能说得更隐讳。第二我们要重温巴老的《没有神》:“我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人,也下定决心不再变为兽,无论谁拿着鞭子在我背上鞭打,我也不再进入梦乡。当然我也不再相信梦想!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随想录》是一部没有写完的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写续而继续努力。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71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