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
2016年07月21日14:30 来源:上海观察 作者:钟菡 点击: 次
“与25部经典的上海相遇—— 2015青年学子品读文学经典大赛”7月8日在作家协会举行颁奖,225位获奖的年轻评论和写作人才将加入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青年学子人才库,成为文学评论和研究工作的“后备军”。
大赛由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发起并主办,华语文学网承办,云文学网、《萌芽》杂志、上海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协办,面向全国25周岁以下青年学子,发现、培育青年理论人才,成为评论界的“新概念”比赛。本次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投稿1674篇,经过大赛中评委网络面试复核,最终确定5篇作品获得一等奖。
文学评论相比文学创作更见功底,这些青少年的文笔和观点尽管未脱稚嫩,却分析的有板有眼,充满清新、大胆之语,令不少专家们赞叹不已。第一名的获奖者薛义在截稿前几小时内才写好了参赛作品《罗什的舌头》。作为北师大文学院的学生,他的文章用词颇专业:“施蛰存先生在他早年的历史小说《鸠摩罗什》中,利用这些古代传记中的素材,以旅途中的生死别离和长安城弘法中的几个事件,展现了鸠摩罗什智慧、学问与修行之间的紧张关系,编织了他一生在情欲上的内心冲突。这固然是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的一种文学具体化,却也在对历史的想象及施先生当时所在社会的框架间以神奇的张力呈现了恍倘优美的世界。”
毛天慧靠品读茹志娟的《百合花》获一等奖,理工科的她感到意外又惊喜。也许正是因为非科班出身,她的文字没有那么多套路和专业术语,却多了一些个性化的独特体悟:“现在我闭上眼睛,眼前会浮现出拖毛竹少年的背影,挂在肩上的布片,崭新的百合花被子。如果把眼睛闭得久一点,甚至能看到中秋节的月饼,两个干硬的馒头。这些在文中强调的布景,合上书之后愈发清晰。而我却看不清他们的脸,看不清通讯员的,新媳妇的,以及‘我’的脸,只是清楚地知晓谁的脸是棕红色,谁的脸带着腼腆笑意,谁的脸失神无措。还有谁的脸变成了永远的土黄色,一种属于大地的颜色。也许我就这样一直闭着眼,可以离这个不算遥远的故事,更近一点。”
祁瑞璇1998年出生,是最年轻的一等奖得主”,还在读高中的她已经能解析出萧红《呼兰河传》里“无处不在的寂寞,绝望中的希望”:“ 封建落后环境下的百姓绝望着,可细细观察他们的生活,又并不只有绝望。小到过大泥坑子时的乐观满满,大到多年未见、回乡省亲看戏时的挂念难言。他们即使在艰苦卑琐的生活中也不乏乐观、隐忍与坚韧。书中的冯歪嘴子,经历众多坎坷磨难,却仍可以在看到儿子时笑出来,快乐的活着。他的苦难人生里有盼头,有责任,便相当于有了真正的信仰。这是他在苦难中依旧前行的原因,是活下去的信念,是绝望中的希望。仅仅凭这一小点儿,他的人生便幸福满足了。”
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是2002出生,读的是巴金的《家》。
看着这批小小“评论家”,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甘露感慨,“自古英雄出少年”,他希望由这225位年轻评论人才和写作人才组成的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青年学子人才库,为文学事业的薪火相传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此次比赛规定的品读书目作者皆与上海有关,包括鲁迅《故事新编·奔月》 、苏曼殊《断鸿零雁记》、叶圣陶《倪焕之》、张恨水《啼笑姻缘》等。哪些作品最受青少年欢迎?据透露,225篇获奖作品中,评价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文章有27篇,评价萧红的《呼兰河传》文章24篇,评价郁达夫的《沉沦》的有21篇,排在被评论的前三名。在之后比赛中,主办方将继续为青少年筛选经典书目进行品读。大赛终评评委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纪人说:“这次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让青少年重新回到经典阅读,就好像少年的时代在外面乱玩,最后仍要回来看真正好的风景。”
党组织书记、副主席汪澜表示,希望通过经典阅读大赛来形成一个发现青年评论者的平台,用文章来向年轻朋友推荐更多经典作品,带动整个青少年群体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