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专题 > 第五届新疆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
2016年06月08日21:47 来源:新疆经济报 作者:陈颖 点击: 次
5月27日,历届新疆作家创意写作班优秀学员颁奖仪式和第五届新疆作家创意写作班的结业典礼在上海市作家协会举行,4名新疆多民族作家获得了新疆作家创意写作班优秀学员称号。
由中国作协牵线并推动的新疆—上海两地作协“结对子”活动,从2012年5月至今,已经跨入第5个年头。
从2012年5月开始起每年5月,上海作协都会根据新疆学员的实际情况,与上海大学创意写作中心的老师们一起为新疆作家度身定制创意写作课程,并邀请上海的名作家、名编辑与学员们交流,使学员们得以总结、审视自己的创作,使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写作技巧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5年来,两地作协携手同心,精诚合作,连续举办了5届“新疆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先后有近百位来自新疆各族的学员参加了在上海青浦文学写作营的学习培训。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汪澜感慨地说:“这5年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上海作协青浦文学写作营的学习培训对新疆学员的文学创作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这些年来,不断有好消息从新疆传来:一些学员在文学刊物上发表了新作,出版了新书;一些学员的作品获得了文学奖项,得到了评论界的关注和好评;一些学员因进步显著,成绩突出,进入当地专业作家的行列……每当听到这些好消息,我们都非常欣慰,同时也受到莫大的鼓舞。”
为了总结新疆上海两地结对交流的成效,检阅新疆作家在经过创意写作班培训之后的学习成果,进一步促进两地作家的相互学习和深入交流,2016年年初,两地作协在“结对子活动”5周年之际,举行了一次优秀学员的评选活动。
经两地专家严格评审,有4位学员成为首批优秀学员,他们是培训班首届学员维吾尔族作家阿巴斯·莫尼牙孜,第二届学员哈萨克族作家杰恩斯·热斯汗,第三届学员汉族作家段蓉萍,第四届学员维吾尔族作家艾斯卡尔·牙生。
4位优秀学员评选产生后,上海作协和新疆作协编选了4人作品的合集《五月的绽放》。
汪澜说:“虽然首次评选仅有4位学员获得了优秀学员的荣誉,但作为来沪学习的各民族学员的代表,他们近年来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成绩,可以视为历届学员学习成果的一个缩影,也是新疆上海两地文学界相互学习交流、携手共进的见证。”
为了帮助内地读者了解、欣赏新疆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2014年,上海作协选编了新疆班学员作品集《爱在身边》,这本集子里收录了首届和第二届学员的部分作品,不仅展示了新疆作家创意写作班的教学成果,同时也展示、宣传、传播了新疆当代文学新人的风貌和成就。
2015年9月,上海作协和新疆作协共同编辑出版了《巴音阿门的春天——新疆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作品集》,这本40万字的作品集里,收录了第三、第四届新疆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学员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和诗歌。
据了解,新疆—上海作协结对子活动开展五年来,除了每年培训新疆的各族学员外,其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年年有创新,年年有拓展,上海作协曾先后为新疆著名评论家阿扎提·苏里坦、作家阿拉提·阿斯木、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举办了作品研讨会;在上海作协主管主办的华语文学网开辟了新疆作家作品专辑,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总局评选的“全民阅读数字出版推荐项目”。同时,上海作协也先后组织多批上海作家赴新疆进行文学采风交流活动。
去年,两地作协又成功举办了“新疆诗歌上海行”活动,今年,除了组织优秀学员的评选和颁奖活动外,还组织了新疆各地市作协领导赴江浙沪的采风考察活动。
采访中,两地作协的负责人都表示,在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中,两地作协许多人员都参与其中,留下许多美好的、难忘的记忆,两地文学界更是加深了彼此间的了解,也都从对方身上汲取到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获得了许多新鲜的滋养,同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上海,那些与文学有关的难忘记忆
从2012年开始到2016年的每年5月,上海作协青浦文学写作营都会迎来一批新疆学员。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抛开工作和日常生活的繁琐,在专业老师和知名作家的带领下只与文学亲近。5年时间里,有近百位新疆各族作家在这里重新调整创作方向,开始了与以往不同的创作生涯。
上海作家徐大隆是连续五届新疆创意写作培训班的辅导员,五年来,他见证了这一活动一路走来的各种风景,见证了各族学员来青浦文学写作营之后的创作改变。也因此,他对新疆大地和新疆人民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理解,收获了众多来自新疆的各民族朋友的友谊。
五年来,徐大隆记得每一届新疆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开课时,各族学员们激动的心情和分别时他们发自肺腑的感言。五年中的近百位学员,大多是新疆少数民族学员,他们来自新疆不同的地区,有教师、文学批评家、杂志社主编,也有一直默默行走在创作之路上的自由书写者。这些少数民族作家大都以母语创作,有些学员因为一直生活在南疆,听、说汉语的能力都不够强。针对这些现实情况,创意写作培训班以“创作潜能激发、写作技能拓展、工坊制文学创作”为核心课程,邀请上海大学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评论家葛红兵、副主任陈鸣和许道军三位教授,分别以“讲、演、写”并举的方式展开了针对新疆少数民族作家的全新教学活动。
讲,是授课老师采用的一种方式,让少数民族作家更全面地了解到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创作成果,把世界文学的创作图景展现在他们面前。而这些,都是洞开在他们文学人生中的一个个窗口,透过这些窗口,他们看向更远。
演,是老师引导学员打开自己心灵的一种方式,老师要求学员按照生活中的人物角色进行现场表演,由此激活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潜能。演是另一种方式的写作,它唤醒的不仅仅是沉睡的潜能,还有闪烁在文字中的灵感。
写的过程,让每一位学员穿梭在各种文学形式之间,尽情表达着内心的喜悦,享受着文字带来的愉悦。
学员努尔古丽·艾拜在课堂上写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歌。这让辅导员徐大隆有些不解:这位女作家平时只写小说,是什么力量让她产生了写诗的激情?她告诉徐大隆,是创意写作人性化的思维方式,打开了她沉寂许久的心灵,点燃了她内心隐藏着的激情。
让徐大隆和其他授课老师惊喜的是,首届培训班的少数民族学员在文学营利用学习间隙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阿巴斯·莫尼亚孜创作了小说《半夜歌声》《美梦》和散文《神秘的冰达坂》,阿依司马·伊迪热斯创作了组诗《小麦抒怀》、迪丽拜·阿木提创作了诗歌《心灵的呼唤》《生命的旋律》、扎马尼丁·帕克扎提创作的诗歌《与上海握手》《永恒》《你我他》,莫合塔尔·苏皮和吾买尔江·斯地克等学员也创作了小说和诗歌等作品。
五年中,上海作协除了在课程上为新疆学员量身定制课程外,还关注少数民族学员的饮食问题。五年来,在上海青浦文学写作营,配有专门的老师管理学员们的生活,一日三餐是大事,为此,每逢有少数民族作家班时,他们都会配专门的厨师为学员们打点一日三餐。
每到周末,厨师要休息一天,这时,学员们就开始轮流担当起做饭的任务。女学员们显示出了天然的做饭能力,她们将柔韧细滑的拉面、金灿灿的抓饭端上桌,让同学和上海的老师们赞叹不已。
吃过晚饭后,学员们会走上田埂、走进村庄、走近鱼塘,了解江南水乡百姓充满诗意的日常生活。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一些学员聚在一起开始了一场小型的歌舞晚会,一些学员则在灯下进入文学创作的美好之中。
培训结束之后,上海作协会带着学员在上海周边进行社会实践考察,从位于上海市区的“中共一大会址”“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巴金故居”“多伦路文化街”“东方明珠”到江苏的千年古镇周庄,再到苏州、杭州等地采风。
每一届培训班结束,分别时,同学们都会推举班长发言表达心声。
首届培训班班长艾尼瓦尔深情地说:“我们是最幸运的作家,也是最幸福的作家。我们踏入上海以来的一个月是有意义的一个月,是更新头脑、激发潜力的一个月。老师们的授课拓宽了我们的视野,激发了我们潜在的创作能力,更新了我们的写作理念,让我们对今后的文学创作充满信心。上海作协的工作人员与我们同吃同住,为培训和考察活动提供了圆满的后勤保障。通过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文学是连接人类心灵的纽带,虽然我们的民族不同,但是我们的心是一样的,目标是一致的。”
第五届培训班班长熊红久感慨地说:“文学营优雅的环境,让我们的内心安静而美好。老师们精湛的文学讲座,让同学们或醍醐灌顶,或茅塞顿开。丰富的采风社会实践,让我们这群来自漠北的草原人,领略到了江南的婉约和秀美风情。而与上海作家、杂志编辑们的座谈研讨时,更让我们这些基层作者备受启发、受益匪浅。可以说,此次上海之行的文学培训,我们收获了知识,增进了友谊,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感受到了大家风范,体会到了文学的温暖。在这里,每一位学员都感受到了被重视、被关注、被支持,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学发展方向。
“通过这次培训,我的人生分成两个阶段,那就是:没有来上海青浦文学写作营培训的那个盲目创作阶段,和来了上海青浦文学营培训之后的未来的崭新创作阶段。我相信,新的阶段必定会带给我们新的动力,为了文学,为了老师们关注的眼神,为了上海作协这份几近完美的安排,甚至为了文学营那一园绽放的花朵,那一塘清脆的蛙鸣,我们都会竭尽全力,不负真情,不负今生。”
两位班长真情表达,道出了新疆所有参加培训学员的心声,也给一段美好的记忆留下了永恒的文字记录。
天山与黄浦江不再遥远两地作家心心相连
五月底的上海,细雨绵绵。来自新疆的四位作家在上海作协举办的隆重的颁奖仪式上接受优秀学员的荣誉称号。他们是维吾尔族作家阿巴斯·莫尼牙孜、哈萨克族作家杰恩斯·热斯汗、汉族作家段蓉萍、维吾尔族作家艾斯卡尔·牙生。《五月的绽放》是这四位优秀学员的作品合集,也是继新疆作家创意写作培训班(下称培训班)学员作品集《爱在身边》《巴音阿门的春天》之后,又一部新疆学员的作品集。
五月的上海对这四名优秀学员来说,并不陌生,作为前四届新疆作家创意写作班的学员,他们都曾在上海作协青浦文学写作营里度过了难忘的时光,那短暂的一个月光阴,自此成就了他们创作生涯中的重大转折。离开文学营的日子里,他们在新疆工作学习生活,创作出了一篇篇动人的文章。
阿巴斯·莫尼牙孜来上海参加培训之前,是阿克苏市的一名中学教师。那时,文学创作是他的个人爱好,他一个人独自在摸索中前行,遇到难题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在上海学习的一个月里,他收获到的不仅仅是新的理论知识和创作技巧,更是新疆以外的大千世界和千姿百态的人生,这些都震撼着他的心灵,促使他写出了不少文学作品。培训结束后,他追寻着灵感的脚步,连续创作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孤独的飞蛾》《心灵之曲》和中短篇小说集《女人的世界》以及多篇散文、文学评论等。他还写下了数万字的学习感受《我在上海培训》,此文在相关报刊和维吾尔文网站上发表,他还在阿克苏地区各县市为作家、诗人演讲了自己在上海培训时的感受。两年前,他成为新疆作协的专业作家。
杰恩斯·热斯汉是一个多产的哈萨克族作家,他来自巴里坤大草原。在来培训班之前,他的创作多以草原文化为主,他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他写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也写讽刺剧、小品和杂文。参加培训班后,他感到自己的视域被扩大,他的创作也由单一的草原转向丰富的城市题材,他尽情地以文学形式表现着在现代文化为引领下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让上海作协和新疆作协感动的是,他在培训班结束后,写下了25万字的随笔《上海感受》,表达了这一培训活动给予他的创作营养,这些发表在报刊上的文字,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作家的成长经历,更是新疆文学发展史上的光辉一页。
段蓉萍是第三届新疆作家班学员,她是乌鲁木齐市的一名普通干部,对文学创作有着很深的情结。在上海培训期间,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营养,在认真听课,做笔记的同时,还利用休息时间尝试小说创作。回新疆后,她创作了多篇小说,她说:“我以前只会写散文和随笔,根本不敢写小说,是上海青浦文学写作营的老师给了我自信。”
艾斯卡尔·牙生在培训期间,以日记体的形式把在上海青浦文学写作营每天的生活起居、学习情况、采风见闻写成长篇报道,发表在维吾文网站上,让更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通过网站了解上海,了解上海的作家。培训结束后,他带着创作的激情下到基层,寻觅创作灵感和素材,写出了长篇报告文学《学术界的骏马》,翻译了三部文学作品,并多次给乌鲁木齐市的作家、诗人演讲自己在上海培训时的感受。
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马文运说:“这四位优秀学员的最新作品为我们展现了边疆当代生活的多姿多彩和各民族人民豪爽热情、幽默率真的性格,体现了特有的人文情怀和美学追求。作品集也是我们两地文学"结对子"活动的成果,体现了新疆青年作家对文学创作的执著追求和最新成就。”
马文运说,五年来,文学已经成为架在新疆与上海两地间的一道彩虹,在新疆和上海两地作家之间架起了促进了解、增进友谊、共同进步的精神桥梁。虽然我们相隔千山万水,但有了“文学链接”,天山与黄浦江不再遥远,两地作家心心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