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观察

用文学的解剖刀刻画痛与爱

2016年04月07日13:36 来源:《文汇报》 作者:许旸 点击:

采访约在一间咖啡馆,一见面,作家薛舒就用她那标志性“会笑的眼睛”与记者打招呼。但很少为外人所知的是,她那朗朗笑意的背后,隐藏着每周两次探望住院老父的揪心。4年前,她七旬的父亲得了阿尔茨海默症,他脑海里的橡皮擦清空了许多人与事,甚至一转身就不认得女儿。“除了陪伴和照顾,我还能做什么?”薛舒心绪难平,以亲历者的角度记录下父亲患病后的点点滴滴,写就12万字非虚构作品《远去的人》,激荡起许多热泪与共鸣。 

她说,很多人忽略了面对这个病时,家人真正体会的痛苦。

时常在病房穿梭,薛舒见到了更多患上相似病症的银发族。如果说,《远去的人》 是对一桩个例的细致描摹和透视,那么,眼下薛舒正准备的新长篇《白发浪潮》,便是聚焦日益衰退的老龄群像,她尝试举起文学的解剖刀,多一些追问和思考,想一想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晚年尊严命题。

两部作品一以贯之的是作家探究人生的平视目光,不夸大、不畏缩。“我愈发感到,记录真实人生是多么迫切,哪怕有瑕疵、裂缝、缺陷,但这种坦荡的呈现,恰是对家人最好的回报。”也许,正因勇敢的平视所凝聚的真实力量,《远去的人》 问世后,被评价为“稀缺的、有痛感的文字”。有评论家说,她笔下的父亲形象呈现出人之为人的本质困境。不断有病人家属找到薛舒,把她拉入讨论群,说小说场景简直就是他们自家的写照。

对于曾当过老师、拥有舞台歌唱经验的薛舒来说,写作算半路出道,但一旦扎进文字的海洋,热衷探究人物命运与精神内心令薛舒欲罢不能。她挖掘从小在郊区长大的见闻素材,陆续创作百余篇中短篇小说,发表在 《人民文学》《收获》 《十月》 等纯文学期刊,并出版小说集 《寻找雅葛布》 《天亮就走人》 《飞越云之南》,长篇小说 《残镇》《问鬼》 等作品。

薛舒羡慕余华、王安忆等前辈 索编排上的游刃有余,便暗暗锤炼着自己驾驭构筑故事的能力。数年前,构思中篇小说 《世上最美的脸》时,薛舒就遭遇“卡壳”,一位盲人技师在按摩被世人认为“丑女”的顾客面庞时,却藉由手指的摁压与摩挲,发出“你真美”的赞叹,让饱受世俗评价压抑的女顾客又喜又忧。“但是然后呢? 故事怎么继续发展?”发愁的薛舒整整花了3个星期,苦思冥想接下去的走向,她甚至把自己关在小书房里,闭上眼一遍遍体会失明世界的摸索,最终她写下女顾客去整容的桥段,视觉的美与灵魂的美交错出耐人寻味的反差,让整个故事的味道,如同精调鸡尾酒般丰富起来,令人掩卷后回味无穷。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51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