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作协动态

学习古人,找到自己:“诗词•散文——古典美与当代性”座谈会举行

2015年12月02日10:33 来源:上海诗词学会 作者:研究室 点击:

由上海诗词学会和上海市作协理论研究室共同主办的“诗词·散文——古典美与当代性”座谈会于2015年11月28日在上海作协举行。上海作协副主席赵丽宏,上海诗词学会会长褚水敖,王纪人、朱大建、吴欢章、季振邦、杨斌华、陆梅、杨逸明、胡晓军、胡中行、孙琴安、朱蕊、杨秀丽、王琪森、龚静等二十多位古体诗人和新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出席。

与会者认为,诗词与散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双璧”,虽在形制、创作模式上有别,却在意趣、创作理念上可合。“以诗入文”、“以文入诗”,经过千余年来众多文学大家们的自觉创造和有意发挥,逐渐成为一种深厚广泛的文艺创作与审美模式、一条华美动人的中华美学精神脉络。“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这条文脉并未断绝,在一批既具深厚国学功底、又有现代文学意识的文学家的笔下得到延续。改革开放后,受传统文化断层、西方文学理论及创作方法的影响以及快餐化、平面化文化思潮的干扰,散文创作与诗词、与中华古典美学精神及传统气质渐行渐远,“双璧融合、相得益彰”的文脉也有淡化乃至消逝的趋势。而这正是当代散文摆脱快餐化、粗鄙化,提升文学性和时代性的一把钥匙。

如何将诗词的创作思维及方法介入当代散文创作,帮助当代散文产生诗意,进而激活当代读者封存久矣的这一审美潜能,使当代散文重新进入这一古典美与当代性结合的发展空间,围绕这一主题,与会诗人、散文家和学者纷纷发表看法,展开讨论。

王纪人、吴欢章、陆梅、王琪森、胡中行等认为,当代散文创作虽不乏佳作,也充斥着大量的次品,这些次品一方面立意不高,格局不大,流于表面化、庸俗化、琐碎化,一方面语言粗疏寡淡,行文随意拖沓,缺乏美感。归根到底,是缺乏诗性的精神,缺乏思想的底蕴和精神的指向,缺少意境内涵和语言魅力。当代散文的诗性精神不仅要向优秀古典诗词,也要向优秀古典散文追寻,上溯诸子散文、《离骚》、《史记》,中到唐宋散文名家,乃至明清戏剧和小说,都能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为今所用。

杨逸明、季振邦、杨斌华、杨秀丽、龚静等认为,中国的诗歌和散文本为一体,血脉相连,优秀散文总是含有诗的元素,优秀诗歌也向散文取法。当代的诗词创作和散文创作都应兼具古典美和当代性,所谓古典美,是指古典诗词的精髓,是沉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中的古典精神,不仅在于语言的凝练,境界的深远,还在于作者家国天下的胸襟和人文关怀。而这些则取决于当代作家、诗人个人的学养、才识、眼界等诸方面,因此需要多读书,尤其是多读古典诗词和其他优秀古典文学作品;所谓当代性,是对现实语境的开放和回应,是当代社会现实的关注、对自我的深思等。两者有机融合,才能“学习古人,找到自己,超越自我”。

座谈会由上海诗词学会会长褚水敖主持。他认为,古典诗词的艺术光芒一直照耀着散文创作的审美效应,凡是优秀的当代散文家,总是要在古典诗词极其丰富的内容与表现形式里汲取精神,使自己的散文具备足以感人的诗性智慧,把散文的审美效果推向极致。另一方面,从当代诗词创作角度而言,也有必要从现当代优秀散文里得到创作思维与方法启迪。

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作了重点发言。他说,中国诗歌和散文都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且向来是一体的诗性表达。尽管在创作、节奏上不同,但它们之间共通的东西更多,必须继承和弘扬。他认为现当代新诗、小说的成就不如散文,一大原因就是新诗和小说都或多或少地抛弃了古典诗词的精髓。他并倡议当代散文家多读诗词、试写诗词,从中感受和汲取中华传统的古典美的营养,并与散文的当代性与自己的创作个性融合起来。

会议一致认为,目前讨论诗词与散文、古典美与当代性结合的问题,是一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即散文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在古典诗词中汲取散文创作的艺术营养,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当代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途径。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41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