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0日16:46 来源:外联室 作者:外联室 点击: 次
9月19日下午两点,2015上海写作计划第二场中外作家交流会在巨鹿路675号作协大厅举行。主持人为著名作家陈丹燕,四位嘉宾为法国的奥利维埃·罗兰、以色列的尤迪特·卡兹迩、澳大利亚的亚当·纳斯特和中国作家走走。
左起:尤迪特·卡兹迩、陈丹燕、奥利维埃·罗兰、亚当·纳斯特、走走
交流会的主题为“城市之光”。陈丹燕从30年代上海由电力供应带来的街上霓虹闪烁和明亮的城市之光谈起,讲到了保证城市运行的看不见的“城市之光”——下水系统。陈丹燕说,作家们到此来分享每一个人心中城市的光,如果是具体的,它可能是一个人,如果是抽象的它可能是这个城市给予人的保护和给予人的力量,所有可以是不同的。
首先朗读命题作文的是来自法国的奥利维埃·罗兰,他的《纸老虎》和《猎狮人》等作品已经被译为中文出版。他在朗读中谈到了在贝鲁特的境遇,讲述了心中光亮和和平之间的关系,黑暗和战争之间的关系,以及黑暗和过往之间的关系。对于他而言,上海也是观察的范本,是向过往宣战的范本。“一方面佩服人们在转变城市面貌所展现出来的这种巨大的动力和能量,另外一方面非常喜爱(上海)过往的生活方式。”
第二位分享“城市之光”的是以色列作家尤迪特·卡兹迩,她用英语和母语希伯来语朗读了作品。她分享的是自己的出生地海法和成长地特拉维夫-雅法之间城市之光的不同。在回应主持人关于用希伯来语创作的问题时,她说,圣经最初是以希伯来语写成的,所以犹太人对能够以这种原文来阅读圣经感到幸运。“这两种语言给我带来的感受的区别就好象黑白电影和彩色电影之间的区别,当我使用英语的时候,我并不能感到这种语言给我带来的这种类似于味觉或是嗅觉的感受,所以他像黑白电影一样,但是希伯来语对我来说可以打开我所有的感官,让我以全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第三位作家是来自澳大利亚的亚当·纳斯特,他近几年在上海居住,他的《城市之光》有李白的诗、有《水浒》、有赑屃。“我试着写下这种挑战给我带来的某种焦灼感,我非常喜欢目睹一切的变化的发生,但是我不太喜欢把它们写在某一个成型的故事里。”
而中国作家走走的《城市之光》中讲的是“周五的休息,民工从我身边经过。”她认为,(农民工)从自己的出生之地到自己的谋生之地,从一个小乡村到一个城市,甚至在一个城市中没有主流社会位置的时候,不断的被侵袭,不断的被边缘化,他们才是城市的光线。
作家们各自从自己的角度来阐释城市之光呈现出的非常不同的面貌,引起了现场观众的深思。有观众提出了光线在城市这个空间存在的形式和意义,罗兰认为光线分割时间和空间,光线和城市的速度也有关系,和城市的城市化的进程都有关系。例如城市中越来越多地充斥了各式灯箱广告。
参加此次活动的有作协的会员和大量的文学爱好者,原定两个小时的交流会由于嘉宾的精彩发言和观众的热情参与而延长了时间。会后,更有读者寄语主办方,希望多举办类似交流活动,既让读者自己去思索去探讨不同的主题,又有利于近距离对话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