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0日14:5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施晨露 点击: 次
日前,上海作协为卞润华的长篇小说处女作 《我往何处去》举办研讨会。“这应该是上海作协第一次为‘90后’作者单独举办研讨会”,评论家王纪人说。
从杜克大学获得东亚研究硕士学位的卞润华,本月将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神学院研习比较宗教。作为《我往何处去》出版方的上海文艺出版社资深编辑郑理坦言,让他对书稿产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卞润华的学习背景——从曹杨二中考入复旦大学信息学院的卞润华选择转入数学专业学习,大四毕业收到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统计方向硕士录取通知书后,又一次转身前往美国杜克大学东亚系主修中国哲学与宗教,同时开始小说创作。《我往何处去》的主人公“木”是位高考状元,作者倒叙讲述了他在高考压力下的高中生活,提出了“我往何处去”的思考。
王纪人认为,《我往何处去》以高考状元为主角,但没有写成励志小说或治愈系心灵鸡汤,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命题是终极关怀式的——“我往何处去”的背后其实是“我是谁”的追问,“如果丧失了自我,我究竟是谁?现在网络上充斥着神问题神回答,这种涉及终极关怀的大哉问十分鲜见。”
“80后”评论家黄平指出,从《花季雨季》到《三重门》,每个时代的校园小说、青春文学都是当时的畅销书,因为一代人需要一代人的成长表述。这些小说讨论的都是自我与时代的关系,“到《小时代》,自我与时代没有关系了,时代就变‘小’了。《我往何处去》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对自我内部进行了深度拷问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