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文学对谈:《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与英诗传统

2015年08月24日10:51 来源:上海作家网 作者:上海作家网 点击:

2015年8月21日晚上七点,伴随着绵绵细雨,思南公馆迎来了《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诗歌、博客编辑西娅·莱纳尔杜齐以及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金雯。本场活动的主题围绕“《泰晤士报文学增刊》与英诗传统”展开。由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公关部总监王海凤友情翻译。

诗:离不开传统的现代主义诗歌

对谈伊始,西娅·莱纳尔杜齐从办公室旁的伦敦桥谈到了庞德和艾略特。两人虽同为诗歌现代派运动的领袖,但对现代派诗歌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庞德提倡要让所有人都打破传统,不断创新。反之,艾略特觉得现代主义不应该只是打破一切。在他发表的《传统与个人天赋》一文中提出:“我们必须扛着欧洲各种诗歌中的老传统,来开拓现代诗歌。”对于不同的理解,金雯表示她更赞同后者“诗人的独特才华并不表现在情感丰沛,即在纸上表达出别人没有的情感。诗人的才华在于他如何表达情感,他的情感可以非常平稳,但是他用一个非常特别的方法来表达出来,这才是诗人才华所在。传统可以使诗人跳出自己,经历一个非个人化的过程。诗歌不再是为了表达个性,而是离开个性,然后截取传统中技巧、表达手法上的精华,缔造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挽歌:满怀悲伤的传统英诗

西娅·莱纳尔杜齐通过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作品——《离别》向读者阐述了英诗的传统即英诗包括了挽歌、史诗。随后,金雯补充“《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发表了哈代的诗歌,是文学史上一重要事件。挽歌在20世纪是非常突出、非常重要的一个诗歌题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整个英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诗人们哀悼的不仅是逝去的生命,同样也是逝去的19世纪的世界观——那种人与自然所产生的共振。”

好的诗作可以打开一扇新世界的门

在整个对谈的尾声,金雯向读者讲述了自己所理解的诗歌“诗歌最美好的是能够把我们城市中任何一个小事件,变成感触非常深的诗歌、不需要情节。小说和诗歌的区别,小说以一个场景为契机,哪怕是非常细小,也必须要编织一个情节。而诗歌只要一个场景就可以了。”西娅·莱纳尔杜齐也引保罗·魏尔伦为例表达了对金雯的赞同。“刚刚提到保罗·魏尔伦真的写的很好,他会在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看到很多和传统相关的元素,比如在超市里逛时看到有一点传统的火花,便能引发一段诗作;亦或是在卖鱼的鱼贩子那里也可以找到诗源。他可以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带你走上一段奇妙的诗歌旅程。”

对谈结束后,读者与两位嘉宾进行互动,西娅的幽默余味无穷。最后她还真诚地邀请广大读者订阅《泰晤士报文学增刊》,通过增刊对诗歌产生新的认识。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19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