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17日10:34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罗昕 点击: 次
7月15日下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戴锦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教授毛尖以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一起在思南公馆做了一场思南读书会,话题是中国电影。戴锦华与毛尖亦师亦友,但她们两人却因《一步之遥》等电影产生了“重大分歧”,并由此开场展开讨论,场面由罗岗来评价就是“撕得活泼又可爱”。
怎样才算好电影?
对姜文,戴锦华和毛尖的评价截然不同。毛尖直言,“我觉得姜文的电影或者姿态都成为了一个反面教材。他那种高饱和的画面,再加上画外音,彼此抽空的东西……有可能他是一个示范,但是我觉得这个示范是很危险的”。
然而戴锦华却评价姜文是少数中国电影天才之一,甚至说“我把我对中国电影最后的期待放在姜文身上,可以说一往情深”。至于电影《一步之遥》,她也给出了“显然是姜文呕心沥血之作”、“在中国,他在电影上领先了5到10年”、“再次扬起先锋电影的东西”这样的评价。
戴锦华同时十分强调自己对《一步之遥》保持着“审慎的支持和赞美”。“这部电影又是挥金如土之作。他用了某种艺术电影才允许的冒犯、颠覆、挑衅,但是制片规模和宣传规模都必然让大家期待这是一部商业大片。大家期待流畅的故事、主流的价值、大团圆的结局,大家期待这种叙事线,可是大家都没有得到。”戴锦华直言,《一步之遥》确实失败在影片叙事上。但对于一部电影好坏的判断,戴锦华提出故事叙事虽然重要但只是一个部分,包括电影在内的任何文本都不能单纯从叙事和内容的层面解释它。“电影完全可以不凭借故事而存在,但是不可能不凭借画面、声音,不可能不凭借画面与声音的相互关系,不可能不通过工业和制作水准来展现。而在这些意义上,这部电影(指《一步之遥》)可圈可点。”
那么在今后,中国导演该如何完成一部好电影?戴锦华说她会在心里怀疑:“是不是我们的导演、电影天才们需要某种社会约束?不是向商业妥协,而是要努力寻找和观众的接触点和交流点。”她举例韩国导演李沧东曾说过艺术片导演更要抱着向观众求爱的态度,“我觉得我们的导演缺乏这种必需的谦卑,对于观众,而不是对市场。”
另外,戴锦华之前在接受北青报采访时曾说:“《一步之遥》引发了整个思想界和文化界的介入与关注。而且非常奇特的是:阵容清晰,无保留支持姜文的人大致都持有某种社会批判立场,而这种立场又同时具有相对清晰的左翼色彩。”
毛尖对此质疑说,“你(指戴锦华)以一个左翼学者的身份看姜文的电影,是不是先对他有了一个好感?”
对此戴锦华回应称这是误读。“我自己一生拒绝用先设的政治立场去进入文本、评价文本……我们谈艺术的时候要谈艺术自身,这是我一生的基本观点,我不会让我的政治预设去代替,或者决定我的艺术评价。”
中国电影的最大悲哀是什么?
三人还谈到了如今电影圈很火的概念“IP电影”(多指根据热门小说或经典形象改编的电影)。毛尖说:“前段时间放的《何以笙箫默》,一下让人觉得《小时代》都是良心之作了。”
戴锦华回应,IP电影最大的问题是电影一切的诉求和运营都是以资本安全和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先要找到所谓IP(指改编版权),在制作前电影已经构成了粉丝群,那么电影多烂都有人看。”她说,等IP被抢到后,片方接下来只要干一件事,就是找到一线明星。“所谓一线明星跟成熟度或者感召力无关,他只和‘与青少年观众群的切合度’有关。”
在聘请明星之后,接下来就要设法把每个画面和每个画面中的每个细节都注入广告。戴锦华还说自己曾批评过《小时代》广告植入“不自然”:“《暮光之城》好歹还都穿的是休闲名牌,虽然都是在卖资本,但是好歹还要和情景相融合。我说这个《小时代》怎么能穿着T台上的夜礼服在街上狂奔?怎么能穿着时装在中学校园里走来走去?”
“后来我发现是我蠢,不是郭敬明蠢。因为每一套服装都是植入性广告,哪个给钱多就穿哪个。” 戴锦华感慨,这样的结果延伸出一种“最理想情况”,即电影还没有投入市场,成本已经收回来了,“它是无成本的电影。”
“但是,因为它是无成本电影,它才有更多的投入去获得垄断性、覆盖性的排片。然后它再借助IP、明星和垄断性的排片率创造市场奇观。”戴锦华直言,这是她眼中这两年来中国市场最悲哀的东西。“现在我们造成的状态是(电影)‘不烂不卖’,你一定要烂到一定程度,你就拥有观众,这个真的无语。”
戴锦华还表示,如果这种情况再持续的话,她会再次跟电影说“拜拜”,因为这个世界上除了电影之外还有很多可做的事情,不一定非在这儿磕死。“但是我爱电影,我爱中国电影。电影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写照,作为一个国家的形象名片,这个功能没改变。所以我可能还会坚持一阵子,但是希望坚持得久一点。”
看电影有没有“方法”?
戴锦华曾多次表示,一部好电影,看一遍是不够的。那么,影视爱好者应该怎么看电影?每一次观影都分别看什么?
戴锦华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第一遍的观影应该努力让自己做“普通观众”。“就是沉浸在电影当中,让电影去感动你。第一遍尽可能地好好看电影,别东想西想的。”她还坦言随着观影次数越来越多,“思无邪”的情况就愈来愈少。“这个是遗憾,但是基本(第一遍)就是好好去看电影。”
等到了“再看电影”的阶段,有心的观影者会自觉地想,那个特别美的时刻是怎么做的?那个特别感人的时刻是怎么做的?“这个时候如果可能,你完全可以训练自己。去看构图、去看场面调度、去看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其实很多时候,不一定需要专业的训练,你也可能把握到很多东西。”戴锦华说,大家都会比她是“更专家”的专家,“只不过你加一点意识,你先去看什么?你是去看什么?你既在故事中,又在故事外。”
戴锦华还提及,如今还有一种新的粉丝文化特别“好玩”,那就是有人对一部作品的反复观看,是因为“我想看出别人没看出的名堂,这样可以让我获得在网上炫耀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