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文学报》:类型文学内部细化已经产生

2015年06月26日11:04 来源:《文学报》 作者:何晶 点击:

类型文学某种程度上是高度现代性的文学,甚至比很多纯文学作品要现代得很多,因为在它的起源上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因而类型文学某种程度上提供了探讨现代性与文学间隐秘关联的一种范本。作为20世纪以来类型文学发端及发展最重要的场域,在上海这个中国现代性最高的城市里谈论“类型小说的技艺与态度”话题,显然具有更高的意义。6月18日下午,第四届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专题论坛上探讨了这一问题。

小说技艺,是所有小说家在创造文本时需要关注的问题,对于类型小说作家而言概莫能外。正如作家那多所言:“像我这样的类型作家,当我选择写犯罪小说时,基本上没有想到为什么要写小说。我所追寻的东西,是怎么讲一个激动人心的犯罪小说故事,怎么把这个故事讲好才是至高无上的。”

类型作家怎么讲好故事?作家小白认为,类型文学的写法与纯文学还是有所不同的,最典型的就是网络小说,“网络小说有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体量特别大、特别长,动则上百万字,这个长其实隐藏了一个作者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就是催眠”。他自己则更愿意做一个给读者设置门槛的作家,“不断给读者设置门槛,让你很难进来,但你真的进来以后会得到更大的阅读快感”。

小白认为,进入20世纪以来有两种小说,“一种是大众小说,一种是写给小说家看的小说,写给作家看的小说是20世纪才有的现象。新的小说写法出来之后,小说技艺专门化,业态出现了‘内卷化’的过程才出现。有的作家关注怎么发明新的写作技艺,类型作家可能比较关注我怎么去讲一个好的故事,用那些技艺让一个故事更加具有包容性、更加深刻。这在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只是一个写作者关注的东西不太一样。”对于他而言,“我是更愿意回到小说的本意上,我要去发明新的故事,不是发明新的技术。当然有作家愿意发明新的技术,我并不觉得他比我高,或者是比我低,个人的取向不太一样。”

上海大学教授葛红兵则认为,当下谈论类型文学,最重要的还是要消减小说的高和低,“类型小说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但不能把类型小说只放在市场化的小说中去看,类型小说是跟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新东西、新范畴,不要觉得类型小说低。”在他看来,类型小说的成名机制和成熟机制跟纯文学不一样,“如果拿去杂志发表,就不是类型了,类型小说的目标是什么?让自己的作品本身就成为品牌。”

成为品牌,或许是类型文学作家正在做的。网络文学作家血红无疑就是这样一块品牌。他对当下网络文学变化的介绍也成了类型文学品牌化的某种佐证,“网文在这两三年的时间跟以前有了很大的转变。从2003年网文兴起一直到2011年、2012年,我们更多的是出于兴趣或者是写着玩,很少有人很明确自己应该写什么东西,或者是怎么写的。大概这两年,大家才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作品主动针对某一个想象发展。比如说我这本书除了在网上发以外,我是主攻中国移动的市场,还是主攻漫画,或者是影视剧,或者是包括手游、网游、夜游,写的时候,叙事的情节、节奏、架构都要有细微的不同。网络文学已经发展到这种地步,我们内部的细化已经出来了。”

网络小说刚兴起的时候,玄幻、穿越这样的类型小说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新奇的体验和想象力的释放,然而十几年过去了,网络文学应该有它新的内容。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畅表示:“作为大众文学的一种,类型小说应该进入到大众阅读的视野,要在不同阶段的读者中获得普遍的认同。类型小说是一种模块化的写作,很多元素会被不断重复,初读起来让人感觉到新鲜刺激,但最终难免会审美疲劳。如何能够突破自身类型化的困境?我自己感觉到应该要有一些人性上、文化上、现实关怀的底色,从写故事本身进入到写人。”

《上海文化》编辑、青年评论家张定浩则认为,不妨将自己的类型小说塑造出一个可以不断深发的原型,“每一个好的类型小说背后都有一个原型,这个原型就像一个母函数不停分裂出子函数。好的类型小说家,要么创造一个新的数列,要么唤醒一个过去的类型,让古老的类型脉络在他这儿又得到连通,这是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就是小说的技艺,这样的技艺怎么衡量它的好坏?张定浩提供了一个最简单的方式,“看它可不可以复述”,“一个不太好的类型小说,会提供我们一次性的阅读快感,当我们读完以后不愿意再读一遍,一个好的类型或者是原型,我们会发现它非常精妙,会愿意在一次次的复述当中告诉别人我从中间得到的快感,这样的快感可以被传递。”

类型文学发展已逾百年,然而关于它的文学批评却似乎有些滞后。怎样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上海大学教授张永禄提出“类型批评学”的概念:“类型批评学,是一种和感悟式的批评、修辞型的批评等主体批评、流派批评有所不同的一种批评,它把内容和形式、社会和文本、微观和宏观、审美和意识形态有机结合起来。”他表示,这种批评一定要非常熟悉类型文学的文本,“建立在对历史和现实都有大量的阅读和通读的基础上,把文学艺术科学性和专业结合起来,它不仅是一种形式批评,实际上更是文化和价值的批评”。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06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