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文艺报》:写出自己,做同代人的批评家

2015年05月18日10:18 来源:《文艺报》 作者:行超 点击:

近年来,以“70后”、“80后”为代表的青年批评家逐渐受到文学界的关注,他们的文章或言辞犀利、立场鲜明,或旁征博引、才华横溢,探索着属于青年人的批评话语和文体形式。5月8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南方文坛》杂志社共同主办的“上海青年批评家研讨会”在上海作协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上海作协党组书记汪澜,以及王纪人、陈思和、程德培、何向阳等专家学者参与了讨论。研讨会由上海作协党组副书记马文运主持。

当代批评中耀眼的存在

李敬泽从金理、黄平、张定浩、黄德海四位上海青年批评家的创作出发,谈到目前批评界确实有一批非常优秀的、影响越来越大的青年批评家。他们密切关注同代作家的写作,同时,他们在年轻作家中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李敬泽说,在当下,社会对文学批评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批评家应该做什么,对于青年批评家来说,可能是始终要面对的问题。他认为,批评家面对的不仅是文学文本,更要面对这个时代丰盛复杂的经验,在这中间寻求建立自己的发言空间和价值。青年批评家有锐气、有才气固然重要,但是同时一定要保持对自我的警觉,避免偏颇、草率的断言。

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上,上海一直是一个耀眼的存在。从钱谷融、徐中玉,到陈思和、程德培、吴亮、郜元宝,再到如今“70后”、“80后”批评家的崛起,一代代上海批评家通过他们各具时代特色的作品,持续为当代文学批评贡献着力量。何向阳把当天的研讨会誉为上海文学批评的“四世同堂”,她说,批评其实是有地图的,在全国的城市批评地图当中,上海是一座重镇。城市是一个大的文化会客厅,上海这座城市提供了这样一种空间,供这些知识分子、批评家在这个场域进行言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何平则认为,新一代的上海批评家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批评力量、一种新的批评实践方式、一种新的批评文体。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其批评实践大多是在媒体上发出的,这个媒体既包括传统的文学期刊,还包括受众面广泛的纸媒和新媒体。这种批评实践正在孕育生长一种新的批评方式、语境、修辞、文体,扩展了文学批评的丰富性、多样性。

新力量富于朝气的成长

此次研讨会重点研讨的是金理、黄平、张定浩、黄德海四人的创作。金理、黄平是“80后”学者,与大多数“学院派”不同的是,他们时刻紧贴文学现场,视野广阔,对电影、电视、大众文化亦有发现。程永新认为,他们两人是新型的、新锐的学者,与传统的风格、方法,以及进入文本的话语体系、途径都不太相同,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同时,前辈批评家还提醒他们,学院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会对青年学者带来束缚,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会对青年学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发展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媒体时代的元素介入学院,扰乱了青年学者从事研究的时间与精力。青年学者要从混乱中寻找到一条向上的发展道路,把自己所从事的文学研究工作与社会发展的可能性结合起来。张定浩、黄德海则是从《上海文化》杂志走出来的青年批评家。正如张燕玲所说,他们是“才子型”的学者,他们的文章没有论文腔、学报腔,让许多作家、批评家眼前一亮。两人的“伯乐”吴亮在日常交流中看到了他们的不同,他认为,张定浩的行文偶有论战色彩,不依不饶,眼光严苛,措辞尖锐;黄德海则风格温婉,娓娓道来,逻辑缜密,理论谨慎。相同的是,他们的写作建立在大量驳杂的阅读和永不厌倦的思考之上。批评家们也对他们未来的创作提出了期待,程德培说,现在这个时代的文学很少有交锋,这种情况下年轻人很难成长,要对自己不满,才能真正成长。郜元宝认为,在当下,作家的短兵相接、真诚坦荡的交流少了一点。张定浩、黄德海能够合理、灵活地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撰写评论,力求“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这是非常可贵的。不足的是,其中的不满、挑剔、揶揄似乎多了一些。

激发对当代生活踊跃发言的热情

21年前,在“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背景下,陈思和、王晓明策划主编了“火凤凰新批评”文丛,推出了张新颖、郜元宝、王彬彬、罗岗等一批具有独立精神和风格的青年批评家。2015年,“火凤凰新批评文丛”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首先推出的是四位上海青年批评家:金理、黄平、张定浩、黄德海。作为文丛的主编,陈思和说,“年轻批评家最重要的是写出自己的特点来”。他回忆道,30年前,吴亮、程德培等人的出现,给当时的批评界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批评对象大都选择的是马原、余华、孙甘露等同代人,在当时,先锋文学的创作风格还没有被大多数人认识到,但作为青年批评家的他们关注到了。可以说,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是与批评家共同发展的。陈思和希望 “80后”批评家能够做同代人的批评家,对当代生活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话语、自己的审美观念。他说,现在“70后”、“80后”,甚至“90后”的文学创作与之前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批评家寻找一种新的文学话语和标准。批评家的任务不是教育他们,而是在他们的创作中找到那些值得赞美、值得发扬下去的闪光点。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01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