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观察

  • 生活总在日常琐碎处 2014-12-29

    新雅一道叫“白玉藏珍”的名菜,价格4块8角;上海棉织品“天鹅”牌背心,纯棉,支数越高,棉织精度越高;弄堂里,随处可闻“三五”牌台钟敲钟的声音,带有客堂气息……这些逐渐在我们生活里淡出的事物,在作家程小莹看来格外珍......

    [更多]

  • 海派文学中的启蒙叙事 2014-12-25

    《缥缈的峰》是孙颙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我曾比较集中地读过孙颙的作品,对他的创作有一个整体性的认知,当我再一次读到他的新作时,就感觉如果仅仅是孤立地谈论他的这一部作品,会忽略了孙颙的特殊意义。因此,我首先要把孙颙......

    [更多]

  • 把生命体验落实于城市的日常生活 2014-12-17

    与徐芳坚守“风眼中的宁静”这种独特的都市文化心态相对应的,是诗人对诗歌纯美境界的一贯追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徐芳先后对瓦雷里的象征主义、庞德的意象叠加等诗歌艺术颇感兴趣,但她又从不拘泥于对他人的模仿和追随......

    [更多]

  • 关于“城市小说”的札记 2014-12-16

    世界上有许多名词已经被过度地使用,正是这种状况催生了人们对诸如“当我们谈论某某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这样同义反复句式的渴求。对此,要确切地使用已有名词描述一件新事物,常见的应对策略,要么是另造新词,要么是用诸如“......

    [更多]

  • 生活的味道 2014-12-16

    一次,在与京城一位专门研究女性文学的学者聊天时,我偶然说到徐芳的名字,那位先生脱口而出:“噢,徐芳,我知道,上海有名的女诗人!” 我忍不住笑了———为朋友的“有名”而愉悦,尽管我从来没有把她当作“著名诗人”来对......

    [更多]

  • 薛舒:小镇生活里的上海表情 2014-12-12

    以形式的特异在美国引人瞩目的作家莉迪亚·戴维斯有一篇小说《独特》,“然而,我们一直试图找寻我们独特的方式:不是这样,不是那样,那是怎么样?”这是所有作家的疑问,那是怎么样?有的作家把一直找寻作为不停歇的事业,有......

    [更多]

  • 一座包容大众的文学之城 2014-12-11

    曾有一家文学杂志邀请当代作家共同描绘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文学写作场所,经过一系列讨论后,一座文学城堡图画应声而出。在那幅有趣的图画中,有摆满了名著的图书馆,有激发灵感的露台可按照心情控制天气,也有共同写作讨论的茶......

    [更多]

  • 文学杂志需有明确追求 2014-12-09

    好的文学杂志应该有自己的创作标准和价值取向,笼统的、没有立场的文学杂志是没有意义的 前几天,有一位朋友写完一个短篇小说后陷入了迷惘。她之前被传统文学期刊拒绝过几次,而其他趣味相投且能刊发纯文学的杂志或报纸似乎也......

    [更多]

  • 重读《随想录》 2014-11-23

    巴金写《随想录》第一篇的时间是1978年的12月1日,当时我还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随想录》没有发表在国内报 刊,我就去学校图书馆找香港《大公报》看,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发表,差不多隔几天就去图书馆翻翻报纸。《随想录》第一......

    [更多]

  • 《女红》:与纺织女工有关的两种记忆 2014-10-22

    ◎李伟长,刊于《新民晚报》 文学有一项功能,就是保存记忆。无论是集体记忆,还是家族记忆,或者是私人记忆,都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直接或者间接地得以保存,然后等待后人在阅读中激活。这是我读程小莹长篇小说《女红》,想到......

    [更多]

  • 陈子善:爱藏书的老教授 2014-10-21

    【人物简介】 陈子善,文学史家,《现代中文学刊》主编,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和教学。曾参加《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后来在周作人、郁达夫、梁实秋、台静农、叶灵凤、张爱玲等现代重要作家作品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上作......

    [更多]

  • 郑体武:俄后现代作家无人能超越叶罗费耶夫 2014-10-16

    俄后现代作家无人能超越叶罗费耶夫 一部《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得天下 10月4日下午,上海思南公馆的文学之家里,一场关于俄罗斯后现代作家叶罗费耶夫与他的代表作《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漓江出版社2014年8月版)的沙龙,吸引了......

    [更多]

  • 滕肖澜:上海码字匠如何得鲁奖 2014-09-11

    徐芳: 你的中篇小说《美丽的日子》获得今年的鲁迅文学奖,能说说这个奖对你的意义吗? 滕肖澜: 《美丽的日子》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个中篇,但并非最喜欢。它属于那种在构思、细节、文笔等各方面都发挥得比较稳定的小说。可......

    [更多]

  • 精神荒原上的流浪汉 2014-08-26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命名过一类“才学”小说,以小说见才情。夏志清讨论过“文人小说家”,“他们的风格不以平铺直叙为足”,每每插些诗词曲赋、寓言神话。卡尔维诺则将“在理解诗的同时理解科学与哲学”作为“我希望......

    [更多]

  • “翻译腔”是不是一个贬义词? 2014-08-14

    微博和微信上常常可见一类帖子,列举一些英文的“美文”,然后用大量几乎完全脱离原文内容与形式,貌不合而神更离的译文来反证“中文的博大精深”,比如把乔布斯的情书和所谓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变成乐府诗、唐诗宋词,这样的......

    [更多]

  • 温情的城市主义者 2014-08-12

    一个温情的城市主义者,就像一个温情的啤酒主义者一样,喜欢沫,喜欢夏夜无边的黑暗中泛起的沫,白色或灰色的海滩上,手握着的沫。沫是温情,温情如沫。 在程小莹的记忆中,或者,在这座城市的记忆中,相当长的时间内,城市的......

    [更多]

  • 赵丽宏 徐芳:上海不是无诗的城市 2014-08-11

    徐芳: 从生命消长的进程来说,我们早已过了“把栏杆拍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年龄。但对一个诗人来说,童年、青春意味着什么?时代又意味着什么? 赵丽宏 :年轻时,我曾经追求过文字的绮丽华美,这对写作者......

    [更多]

  • 细腻、精巧而又耐看——我读《女红》 2014-08-04

    我年轻时喜欢读小说,也写过一点小说(如历史、推理、武侠之类)。但上了年纪,写小说的精力是不够了,阅读小说的热情也大不如前,只有遇到一读不放的故事才会沉下心来慢慢欣赏。 近日读到了程小莹的长篇小说 《女红》,觉得蛮......

    [更多]

  • “上海故事”的前世与今生 2014-07-31

    很奇怪,是上海这座历史并不悠久的城市,成为了现代中国“城市故事”及“城市经验”的基本温床和载体。在 1842 年被迫开埠之前,它还只是一个荒凉的小镇,随着鸦片战争中惨败的清政府不得不在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上签字,承......

    [更多]

  • 从“方法论”看“批评观” 2014-07-25

    《批评史中的作家》(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6月版)一书是文学批评家程德培的新作,汇集了近年来他所撰写的十四篇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文章。如贾平凹的《带灯》、苏童的《黄雀记》、韩少功的《日夜书》、马原的《牛鬼蛇神》、格非的《......

    [更多]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关闭]

[关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