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长:新媒体对于写作和写作者产生的影响
2014年05月16日   上海作家网   主持人:郜元宝

青年评论家李伟长:

评论家李伟长

从我个人来讲其实是非常尴尬的境地,因为我经常和所有的写作者在一起,但是实际我自己不写小说,我们平时有些评论,但是我这些评论还和专业的院校评论不一样。我们平时有关注很多技术问题,但是实际也不是直接技术操作的。我今天还是愿意聊一下新媒体技术对于写作、和写作者产生的影响。

因为我们面对新媒体,尤其微博、微信,包括很多移动互联网技术出来以后,对写作有两个启示,一个很新的,就是这是一个新的工具,对于我个人、对于我的作品,对寻找到我的读者肯定会有很好的作为。所以很多作家开通自己的微博,开通自己的公共微信号。另外一个情绪现在慢慢涌现出来,就是新媒体焦虑症,因为我们不停的刷微博,多了多少个人,有多少阅读量,有几个评论,看看我发的微信有多少个赞,有多少人帮助我转出去。这带来一个趋势,就是我们写作者的确对这种技术很依赖,但是又有点恐惧的心态存在。

评论家李伟长

那么这种技术伴随着发展,实际上是让我们写作者的身份不断发生变化,因为当你直接开始操作这些技术以后,我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写作者,同时是一种策划者,想发什么内容,选什么照片,选什么图片,然后找一个语言,哪一种语言的方式,找到最合适的语言方式发出去。另外,还得考虑到,我要在微信上在什么时间发,这种东西都会让写作者他的身份复杂化。很多种元素都会集中,这是传统写作所无法完成的,这个其实是新媒体带给我们写作者最重要的变化。

我们关注网络上很多所谓的微博大师也好,会发现他们不仅仅是写作者,还是营销高手,他们策划高手,很多种的身份同时替换在他们身上。问题是,当这些身份符合在这些作者身上之后,这些东西对一个写作者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数据是不是有效,当一个人通过微信、微博,通过一些电子数据能否收集到真的数据,他的读者到底有多少,他能够根据读者的口味读一个什么东西。新媒体出来以后,包括作者、评论员都以为我们找到了一种与读者互动的方式,但是这种互动,在一个数据出来之前这种互动是一个伪概念,因为你找到是看上去很积极的信息,与你互动那些人其实是非常有限,不管他赞也好,不赞也好,这个数据也是很少的数据,这个数据根本无法说明整体的现象。就比如当一本长篇小说,可能是发行五万册的书,当他们帮你把同样作品贴到网上去的时候,是否会算一下有多少真正的阅读率和评论率。这个事情很有意思。

为什么现在说这些是很虚无的概念?因为我们在用一种现在所谓经常用的概念去衡量,叫大数据。在没有大数据出来之前我们认为通过微博、通过新媒体渠道得到信息是正面,足够的。但是当大数据这个概念出来以后,你会发现其实我们所掌握的信息是非常少的,而这些信息是一个人,一个个体,它是无法完成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大数据用得最好,就是让你猜,猜你会喜欢什么,通过网络猜你喜欢哪一本书,根据你的阅读口味和阅读内容会完成一个推荐,推荐给你用的最多的豆瓣,淘宝购物。而这个数据实际带来的是很小的变化,是无法从这里面得到我们真正所需要的东西。

新媒体对我们的创作、对写作者只是一个工具,只带来了我们写作需要生活的一部分,永远不是创作的一部分,甚至还不是创造本身,只是我们生活的一点东西。

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提纲
版权所有 沪ICP备13009802号-1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21-5404717575

Baidu
map